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相关图书不算少,读者对此有所拣选显得很必要。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五四”九十周年祭》跳出以往对“五四”运动意识形态化、西方自由主义化、反传统化的既定评价,如该书副题所指,不为单纯回顾与纪念,而侧重从“问题史”的角度对“五四”加以追溯、反思。作者将这一影响波及中国一个世纪的运动放在更为宏阔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以“社会史化”来剖析“五四”,从而廓清“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前后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旅日写下的《我史》因其自传性及时间跨度涵盖晚清重大历史瞬间而为戊戌变法史学研究者所关注,可坊间亦对该书有诸多质疑,《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的出版或可揭开该书真面目。作者茅海建截取原书五万字中从甲午(1894)到戊戌(1898)的部分,基于对《我史》各类版本的对比,参考了与此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不乏第一手的原始档案),逐句进行鉴注,严谨细致到鉴注文字达80万字,坐实其中可靠部分,也指明其可疑之处,对戊戌变法乃至晚清历史研究意义深远。
将近30年的藏地工作生活经历,足迹遍及西藏各处,对藏族文化兴趣浓厚、介入颇深……这些经验决定了马丽华这本《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在文学笔触之外的历史、宗教意涵,令普通读者在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之外对藏文化、历史、传说多些了解。台湾作家席慕蓉能诗擅画,其诗作在上世纪90年代在内地曾风靡一时,近年来,有蒙古族血统的她怀揣挥之不去的“乡愁”行走在广阔无边的蒙古土地上,《蒙文课》中即承载了她的足迹,对于蒙古民族的历史印痕与蒙古文化的今昔都有反映,更以诗意的笔触描摹出油画般的蒙古风景。对于“缠足”,我们耳熟能详又知之甚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出自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事明清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高彦颐之手,书中从这一中国封建时代延续千百年的“陋习”为何式微乃至消失说起,回溯其存在的历史中的人事片段并逐一解析,仿佛历史切片,折射出“陋习”之外更深层次的社会、生活、欲望话题。
弗里德曼在他的新书里说了,这世界不仅是平的,还又热又挤,《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他忧心忡忡谈及当今世界能源失衡、经济垄断、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渐逝等趋势,更专章写到中国、美国,为经济过热后正处经济危机的全世界再添上一针清醒剂,答案需要全人类去寻找,问题也需要全世界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