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审读过的中长篇小说有上百部,但是让我拍案称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稿似乎并不是很多见。
郑征先生
作品所诉说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为求生存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十余年顽强不息的抗争,他们被残酷杀戮近百万人,被赶出家园以至国门时,只剩下两千余人。到今天,成为在中亚地区繁衍派生、保持着关陇民风民俗、讲清末陕甘方言、大约二十余万人的东干族。百余年来,他们东望长安,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流年似水,物是人非,当中亚“陕西村”东干族的兄弟们重返故土、轻抚西安古城墙西大门的时刻,怎能不让我们与他们相拥而泣、热泪横飞?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我过目难忘。回族英雄白彦虎坚毅勇敢、睿智多谋;女首领马玉莲美丽干练、善解人意;回族将领麻腾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朝廷大员左宗棠阴险残忍又颇具韬略;以及崔伟、禹得彦、赫明堂、多隆阿、刘锦棠等等正反面人物,均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虽然作品中描述的人物众多、事件庞杂,然而作者令情节层层递进、张驰疏密得当,着笔点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伟大民族悲壮的血泪史,围绕着这个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展开。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民族化、地方化、口头化而又不失其历史底蕴,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乡俗民风。
作品的立足点把握得清晰、准确,让人称道。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回乱”、“回汉仇杀”,而是统治阶级挑动民族矛盾,宣扬实施“秦不留回”的屠杀政策,实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揭示了清官府、团练对回民杀戮的真相。而作品以大量的篇幅、感人的细节描写了回汉人民之间和谐相处、生死相助的兄弟情谊,深刻表现了中华回族与汉族血缘至亲的历史渊源。
作者敢于涉足敏感创作题材的勇气,严谨的创作态度,执著的创作精神让人敬佩。自郑征先生在二十多年前了解到这段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尘封的历史时,他为之震撼,不能释怀。当他下定决心为回族同胞写出这一段史实之后,便不辞劳苦,走访了陕、甘、宁、青许多回族自治区、县、乡、村,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县志和民间闻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编年、地名、奏章、圣旨等均按史料实录,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当他历时数年艰辛创作完成初稿后,并没有急于出版,而是广泛听取历史学家、回汉专家学者的意见,又多次深入到西安回坊,深刻理解伊斯兰文化的真谛,感悟回族兄弟的忠诚、豪爽、刚毅、和睦的性格以及回族风俗、语言习惯,对书稿反反复复加以修改补充。这使我们感到,郑征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书稿经过最后的修改润色和认真的校对即将问世了。我相信,这部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填补了这段史实空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回族同胞的欢迎,也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