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指出,从1935年10月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延安文艺,以其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脉搏的历史承载和精神承担,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创造了我国文艺史上空前的“奇观”、“壮举”和“伟业”。《延安文艺史》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文艺发展历程和经验、成就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不只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认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均有重要意义。学者回忆,主编艾克恩先生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眼勤、手勤,发现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简直是一种癖好,不论办公室还是居室,资料堆叠得几乎没有插足之地。他翻遍了延安时期的各种报刊,踏遍了“老延安”的门槛,60岁上下还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怀揣一张“联络图”风尘仆仆地奔波走访。正是有了大批像艾克恩先生一样的学者的努力,这部首次把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全面细致展现延安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与整体面貌,多维立体呈现延安时期文学、艺术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的著作――《延安文艺史》才得以问世。
《延安文艺史》有70多万字,共4编,把延安文艺发展的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即1935年10月至1939年底的开创时期、1940年至1942年4月的发展时期、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的新文艺方向确立时期和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迎接全国胜利时期,分别对4个阶段的文艺运动、文艺团体、作品成果、新兴艺术形式及革命文艺理论建设等进行研究。作者包括郑伯农、严昭柱、王培元、曲润海、胡木英、曹桂方、孙国林、董学文、涂武生、李正忠、郑恩波、陈飞龙、丁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