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难兴我邦,困厄少年立

2009-05-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晓原 我有话说

《震不垮的川娃子》,孙晶岩/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4.00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这一重创了人类的事件必然会走进历史,而因得文字的刻录它会得到留存。我们

读各式汶川地震书写的作品,油然地回到那惨烈也感人的地震场景。文字的力量在这时变得可触可摸。在汶川地震文学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应是报告文学。很多男作家都深入地震现场,以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职业精神,以非虚构的方式,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与基于自身生命的体验,记录了关于汶川地震及其人类反应的大事与细节。这是一种难得的、弥足珍贵的地震以及地震中人性镜像的存真。在汶川地震报告文学中,孙晶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的性别,另一方面也在于作品的题材与题旨。

报告文学更是一种男性的文体。它的写作不仅需要智慧和才情,而且也需要勇气和体能。因此在这一文体的写作史中,男性作家具有绝对的强势。立定“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写作情怀的孙晶岩,巾帼不让须眉,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要求奔赴地震灾区采写。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者的文体,深入的采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写作的质量。作者采访地震灾区和报告对象共三次。从地震发生的当月开始,辗转震区各地一个月,采访人物百余,记写笔记7本。后在北京采访出席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表彰会的先进少年。到了春节前夕作者又回访灾区,看望作品的主人公。正是依凭了这样认真的带着敬畏之心的虔诚采访,作者对地震与地震中的人有了更为真切的观照和感受,并且从中获得独特的发现,最终成就了这部独具特色和价值的长篇报告文学。

孙晶岩可能是女性报告文学作家中“劳动量”最大的一位作家。由作品题目可见,作者选取的报告对象主要是“川娃子”,是一群抗震英雄少年。特大地震作为一个报告客体可选的写作视角是很多的,从已经发表或出版的汶川地震报告文学可见它的多样性。孙晶岩选择川娃子为作品的主人公,直观而言,这体现出女性作家对于题材处理的母性自觉,另外这也关乎汶川地震的某种特殊状况。由于地震发生时间和其他一些特殊原因,学校成了地震创伤最重的位点,这样师与生也自然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特别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是作者从报告的对象中获得了对于重大主题的发现。

报告文学之“报告”,不仅要报道出新的为受众所期待的信息,而且也要通过主体对于客体信息的思想性透视,给出具有分量的理性启示。面对特大地震这种无法抗拒的自然破坏力,我们再简单地言说“人定胜天”可能有些虚空无谓了。我们更多地会为人类的某种宿命而悲悯。但多难也能兴邦。面对灾难,人类的能动性体现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多难兴邦的逻辑前提是困厄立人。地震以一种放大了的特殊的非常态,对人类、对人性、对中华民族作了一次破坏性试验。地震中川娃子的勇气、大气、静气、正气、智慧、真情、纯朴等,深深地打动、强烈地震撼了作者。孙晶岩从自己经验过的真实存在中,从“震不垮的川娃子”推衍出中国青少年是“垮不掉的一代”的重大命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孙晶岩说,“5.12”大地震“成为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成人礼”,在我看来,这是我们理解《震不垮的川娃子》主题价值的核心关键词。

报告文学要以事实说话。《震不垮的川娃子》的主题设计并不依靠作者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想,而是由其中少年英雄真实的事迹的书写完成的。这是一部中国精神的少年图志。作品的结构以人物的叙写为中心,作者从众多川娃子中,选取具有典型价值的少年英雄。作者依凭深入的采访,将对象在地震中别有意义的种种表现作具体生动而又真实的还原。正是对川娃子这种未被修饰的崇高的品格的大写意,使《震不垮的川娃子》升腾起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同时,作者对他们的叙写立足于生活和人物的本真加以展开,而且注意了对不同人物作多角度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处理。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仅有着高尚的品格,也留有天真的性情。正因为这样,《震不垮的川娃子》中少年英雄群像的雕塑是真实可信的。多难兴我邦,困厄少年立,这些群雕是中国少年的精神塑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