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吉登斯:撰写教科书的学术大师

2009-06-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诸葛蔚东 我有话说
学术大师大都与教科书无缘,而享誉全球的学者似乎更是如此。但安东尼・吉登斯却是一个例外。吉登斯拥有许多头衔,他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此外,他还作为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导师”为世人所知。吉登斯身后有《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和《第三条道路》等名著,他对“反思性”、“现代性
”和“结构化”等概念的诠释使其名声大振。

在20世纪末期,吉登斯的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在内地出版。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第三条道路是双重政治危机的产物。1989年以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正在面临市场的挑战,而新自由主义立场的保守派所倡导的追捧自由市场的路线也呈露出弊端。第三条道路是对此所做出的一种创造性反应,其目的在于让社会民主制重焕生机,以重振政府和民主制的运作。在《第三条道路》的中文版尚未正式出版之前,译稿就被有关咨询部门调走,其思想的影响力和受到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吉登斯的许多著述中,《社会学》这部教材却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2003年,《社会学》(第4版)的中文版首次面世,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尽管首次印量不少,但该书上市后不到两个月即销售已空。此后该书在社会学类图书的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列,在学界获得了一定的好评。笔者曾读过《品牌宣传的诚信》一文,该文的作者描述了南京一位学术书店的老板在《社会学》到店时的心情,“是那种先睹为快的读者的心情,接着才是书卖得好的老板的心情。”

无独有偶的是,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样,由当今世界顶尖社会学家吉登斯亲手编著的《社会学》第1版也是问世于1989年这一风云变换的年头。20世纪末期的社会变迁对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吉登斯写作这部教材的初衷,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就是要把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之中。吉登斯特别注重社会反思性的强化。所谓社会反思性是指我们事实上一直在思考或反思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回应,实际上,社会学这一学科就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吉登斯在《社会学》初版中对全球化的论述则是开创性的。此后本教材便一直注重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浅出,融汇新知,被公认为是大学本专科一年级学生的理想教材,是所有渴望一部生动、权威的社会学概论的学生的首选之作。

到2001年,《社会学》已出版到第4版。在第4版中,作者试图探讨的新问题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带来的变化,其中的许多段落如今已成了经典性的论述,被屡屡引用到学术著作之中。

在“9・11”之后,当代社会世界中呈现出新的社会议题,为了对应社会的最新进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领域,吉登斯又对第4版做了修订和更新。

《社会学》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涵盖了社会学所有核心论题,反映了学科的最新进展趋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为前沿的学术问题。新版各章皆增添了引人入胜的新鲜素材,编排生动,全书自始至终将古典与当代的理论和数据密切融合,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例证。第5版主要讨论了有关恐怖主义、全球不平等、残障、老年化和生命历程、风险和网络社会,以及其他许多此前遗漏或最新发展的话题;各章皆有大量学习辅导,例如本章要点、思考建议、阅读指南,有助于巩固学生之所学;此外还添加了大量照片、图表、案例、漫画,让观念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除前五章,作者对本书的所有章节都几乎做了大幅度的增订和修改。如在第4版的第十五章中讲的是IP电话和手机,在新版中则被换成了数字电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安东尼・吉登斯的新版《社会学》是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使命。他把这本最好的社会学概论教材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使其更为出色。这是一部杰作”。

吉登斯的教科书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吉登斯对欧洲和北美的社会学都具有深厚的知识,这使得他在驾御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时能够游刃有余。而且,一般的教科书都会从学术大师的理论入手,但这种概论式的介绍往往有其局限性,甚至造成误读。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吉登斯曾对一些学者对其理论的解读感到费解,甚至有些“一头雾水”。其实,吉登斯的理论并不那么深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学界有固有的概念和逻辑,学术语言毕竟不同于日常话语,过于学究的术语和行话有时会对学者的思想形成一种遮蔽,而《社会学》则避免了这类问题。在这里读者既可以了解到社会学中的一些核心理论和概念,也可以领悟到这些理论的延伸和进一步的辐射范围。自墨顿提出“中程”理论之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关注宏大理论,学者们更看重具体、经验的层面。吉登斯也不例外,在《社会学》中他以“结构化”的概念对社会结构的塑造过程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读。

其次,《社会学》一书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如《社会学》第5版就涉及到了“9・11”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加深了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因为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学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读是最有权威性的,实际上阅读这类教科书也就是亲历大师与现实的对话;再次,吉登斯是一位非常看重“学以致用”的社会学家,尽管学者们主张“价值中立”,作为知名的学界人士吉登斯还积极施加其在政界的影响,他不但与布莱尔过往紧密,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人也颇有深交。实际上,吉登斯不仅游走于学界和政界之间,他对于商界也有独到的领悟。若干年前,他与人共同创立了政体出版社,如今该社已成为英国著名的学术出版社之一。

吉登斯来自并不富裕的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最早就学的赫尔大学也不是什么名校,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日后在欧洲和北美学术界的发展;吉登斯有随和的一面,当他得知根据中文版的读者定位,出版社要对《社会学》在内容上做些调整时,他也欣然应允。在这一点上吉登斯也与他的许多不同意做任何改动的同行不同。当然,吉登斯所希冀的不仅仅是市场。

吉登斯深谙社会世界的结构和理论模式,语言平易,几段简短的陈述和事例,就能把读者从社会学思维的迷宫中引导出来。这些都是《社会学》这部教科书的魅力之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