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美学与艺术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段吉方 我有话说

《全球化与中国艺术》,高建平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260.00元

在当代文化条件下,中国美学的出路在哪里?面临当代文化多样性语境,我们是否能有一个区别于“美学在中国

”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美学”?一直以来,这是中国美学界不断探讨的问题。就中国当代美学的现实与格局而言,这是一个涉及中国美学现代走向与当代立场的重要问题。中国美学要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与审美立场,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根基,就不得不积极吸收美学的最新成果,在一种对话和互动的语境中发展自身,同时,也必须扎根于中国审美与艺术实践之中,从中形成自身的艺术理论。如果说,这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一直的努力方向的话,那么,高建平的《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

从当代文化立场上看,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语境,由于社会与经济领域的落差以及文化资源与理论传统的差异,毋庸置疑,在这种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中国美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中国美学不仅需要找到中外文化对话的切合点,而且更需要研究中国审美与艺术的实际。《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视野与视角,在对中国美学与艺术实践的充分审视中将中国美学与艺术融入了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立场之中,并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与艺术实践置于一种“共同的美学发展”视野中,因此体现了严肃的学理批判和坚定的人文立场。

作者首先在一种宽广的视野中将全球化与中国美学的立场与姿态联系起来,认为面对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语境,光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还不足以充分展现中国当代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特征,也不能完全体现中国美学的独特地位。作者充分强调了文化多样性语境中文化主体性立场以及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间的差异,认为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中,只有严肃对待中国美学的传统,使之获得现代的解读,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服务,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建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中展现自身理论立场与生命力的所在。这样一种文化姿态与文化视野,使这部著作具有了宏观的学术品格,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眼光与人文情怀。

其次,与那些更具学院派特征的理论著作不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注重的是艺术实践的现实研究与中国美学的当代立场,因此,强调中国美学与艺术实践的多样化视野与当代取向是这部著作最大的特色。作者认为,只有来自中国文学艺术的实际,能够展现中国文化精神与艺术传统,能够为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日常生活提供解释和指导的美学,才是真正的中国美学。作者试图恢复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中被忽略了的关于中国美学与艺术精神的另一种普遍性,或者,正如作者所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我们的美学立场不该再将美学上的一种普遍真理与一国之具体文化特点相结合,而应该寻找被西方的美学实践所掩盖了的另一种普遍真理。我们不能说作者已经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明确的对话途径,但这种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无疑是重要的,这也正是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语境中中国美学应该采取的立场。

正是在这样的立场上,《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处境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提出:“不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美学,但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美学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一种来自世界各民族、各文化的美学对话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发展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学,发展民族和文化间的美学对话,就是为这种共同的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不仅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与理论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美学发展的新的文化时代的来临,中国美学与艺术不仅仅是在理论对话的层面上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更是在艺术实践中重构着全球化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对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

面对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国美学不仅需要反思和清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更需要在面对生动而真实的艺术世界与审美现实中展现自身的理论特色,在结合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拓展当代美学格局,在这方面,《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既有着美学理论的建设意义,同时又有着艺术实践的现实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美学既在路上,又充满挑战,但可贵的探索仍在继续,中国美学仍然值得我们期待,这也正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另一种启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