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扇偷窥的窗户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安芳 我有话说

《破窗》,[美]杰弗里・迪弗著,安芳译,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已刊于《译林》杂志2009年夏季增刊

提起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杰弗里・迪弗,嗜好犯罪侦探小说的读者们一定不会陌生。《破窗》是他最新的一部林肯・莱姆系列小说。书名来自社会经济学中著名的“破窗理论”,即“不及时修复破碎

的窗户,只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迪弗讲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读他的小说是对心理和智力的双重挑战。首先,他善于设置悬念。小说有两条线索,分别以英国和美国纽约为背景,对化名理查德・洛根的职业杀手和对凶手522的追捕同步进行。最初读者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英国的案子掺合进来,直到最后才豁然开朗。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凶手让你的心始终悬着,一本书翻了将近一半时,终于出现了一个可疑的人。你不由得想,啊哈,就是他了。可是,很快你的猜测就被证明是错误的。最后,凶手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和身份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时你回头一想,哦,其实作者早就做了暗示,只是你未识破而已。结局更是以一连串的巧合和意外收场。522的死宣告了连环杀人案的结束,但洛根的礼物却预示着另一场追捕的开始,让读者期待着新一轮的智力较量。

小说的人物塑造也是值得称道的。迪弗的小说不以文学性见长,主要以情节取胜。但是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一笔带过的次要人物,都被他用或浓或淡的笔墨描绘得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脾气暴躁、满嘴脏话但又性格耿直的朗・塞利托,缺乏自信而又稚气可爱的罗恩・普瓦斯基,有情有义、作风干练的艾米莉亚・萨克斯,以大局为重的乔・马洛伊,油腔滑调的肖恩・卡塞尔等。

对重要人物迪弗则不惜笔墨,如著名刑事专家林肯・莱姆。读罢神探林肯系列小说的读者都会对他沉着冷静的办案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非凡的洞察力和精确的分析能力留有深刻的印象。但是在《破窗》中,作者并不满足于塑造一个聪慧过人的神探,而是深入地挖掘了他的感情世界。如他和前妻及现任女友兼搭档萨克斯警探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和堂兄亚瑟如何从最初的亲密无间变成后来的不共戴天。两个堂兄弟以及莱姆的初恋女友在青春期时的爱恨情仇,莱姆、亚瑟、亨利伯伯之间的复杂感情,尤其是莱姆由最初接案时的不情不愿,到后来推掉在英格兰的追捕,一门心思地追查亚瑟凶杀案的幕后真凶,往日的恩恩怨怨,感情的波澜起伏,不仅让故事情节更加丰满,也使人物真实可信。

《破窗》中的心理分析和刻画更是承袭了迪弗的一贯风格。例如,作者对凶手522另辟章节,让其内心独白穿插其中,逐步展示了这一性格残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处理非常巧妙,一方面有助于逐步了解他不幸的早年经历和成长环境,从而理解他何以形成现在的变态人格和阴暗心理;另一面让读者把他和以林肯・莱姆为首的专案组之间的斗智斗勇看得更为真切,在痛恨凶手之余,又不由得暗暗赞叹林肯的料事如神。

522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他残忍的作案手段,而是他超乎常人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死亡的态度――死是那么容易,杀人是那么简单。他肆意窃取数据,盗用身份信息,残忍杀害多名女子,栽赃陷害数名替罪羊,罪行令人发指,可他的语气却如此淡然,甚至洋洋自得。他对数据迷信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相信肉体终将归于尘土,唯有数据永恒不灭。他俨然以上帝自居,仿佛杀人不仅满足了他的囤积癖,更帮助受害者脱离尘世,进入永生。这一番病态的言论和行径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对这个人物,读者却不会一味地恨,而是又恨又怜。他的狡诈令人咬牙切齿,他自我辩解时却显得天真无邪,他杀人的动机和手段让人心有余悸,可他忆起童年往事时,又令人心生同情。杰弗里・迪弗对522不做任何道德上的谴责,而是完全留给读者去评判,这又是他的出彩之处。

迪弗似乎一直“钟情”于残缺的人和扭曲变态的人性。在《破窗》里,莱姆依然是四肢瘫痪,522患有囤积癖,盲目崇拜数据的力量,小女孩帕姆成长在恐怖主义分子的家庭,替罪羊迪里昂・威廉斯则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或许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健全人和残缺人之间的界线本就是模糊的;美丑交织,善恶并存,健全和残缺只是一线之隔,人性恶的幽暗更能凸显人性善的光辉。这也许才是迪弗的意旨所在。

译罢小说,我不免有些忧心忡忡。作者对凶手的作案手段描写得未免太细了,担心会有人效仿。好在作者立场鲜明,对反面人物是不动声色地贬斥,对正面人物――警察――则一律持褒扬的态度。他们对待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尽职尽责,而是一种近乎狂热的迷恋。双休日不休息、工作到深夜似乎是家常便饭。林肯・莱姆由于在犯罪现场遭遇意外,落得全身瘫痪,可他对刑侦学的热情并未消减,破案缉凶让他感到无以言表的兴奋;乔・马洛伊警监的妻子被非法入室的凶手杀害,他却没有放弃警察职业,后来自己也死于非命;鳏居的罗兰・贝尔警官即将向女友求婚,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充当引蛇出洞的诱饵。

我对灵异恐怖片和血腥枪战片之类是一概拒绝的。这次斗胆翻译惊悚侦探小说,实在是挑战了我“脆弱的神经”。凶手高明的身份窃取技术,数据挖掘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个人隐私权的逐渐丧失,都让人心中不安。一想到自己在网上公开了那么多个人信息,更觉得惶恐。尤其是独处一室时,总觉得有人在暗处注视着我。一扇敞开的窗户也总让我联想到SSD公司标志(?望塔)上的那扇窗。如今,信用卡、RFID标签、在线购物等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之相随的是个人隐私的被披露、被利用甚至被窃取。谁能说这种焦虑不安的感觉只是多疑症在作祟呢?

或许这正应了杰弗里・迪弗的话――“我的工作就是吓住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