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适合中国孩子的“美德书”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亦梁 我有话说
绝大多数美德的要求或原则是全世界共通的,但关于美德的故事在不同文化中却有不同表达。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编著了一本《美德书》,这本书被译为多种文字,风靡世界各地。

伴随着贝内特旋风,这几年我国书架上也增添了许多青少年美德读物。踏踏实实地编一本既有世界共通的美德内容,又有让孩

子易于消化吸收的文学形式的“美德书”显得极为必要。《青少年美德书》是为中国孩子及时送来的美德教育图书,该书编选者沈志冲、陶国良和威廉・贝内特一样,也是视孩子们从小的品德养成为己任、对国家民族的道德素质极为关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他们出于呵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感,更出于挽救当前社会中的某种青少年道德危机的紧迫感而编写此书。

仿照美国版《美德书》,《青少年美德书》按十个方面的美德来精选相关美文,每一方面单列一章,最后附有名家的“寄语青少年”与中国传统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和《弟子规》。每章以格言短诗开篇,均短小隽永。每章选文由童话故事到诗歌小品散文、由传统到现代。所选的诗文以国内现代优秀作品为主,兼顾中国传统的以及国外的经典作品,考虑到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

可以看出,书中每篇选文均经过精挑细选,未必都是名家名作,而是从美德的各个方面将其诠释透彻。例如“勇气”一章中,《怕》、《英雄小山羊》诠释了怕的根源不在于外在的客观原因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定义》、《镇定的胜利》则给出了勇敢的定义;《灾难中长大》中的汶川地震中的孩子们为他们的同代人展示了他们勇敢坚强的天性;《让灵魂“示众”的勇气》肯定了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勇敢》、《学会怕死》则从反面警示孩子:鲁莽往往以勇敢的名义出现,但它并不属于美德,勇敢来源于谨慎的思考。“怕死也是要有勇气的。坚决拒绝那些危险的诱惑,害怕应该害怕的……学会怕死吧。怕死的孩子是有福的。”面对这理性而真诚的忠告,哪个孩子会不为之动容呢?最后,爱默生的《勇气》和伯赛尔的《变化的勇气》则对勇气作了全面的总结。从这样的编排中,不难看出编选者的良苦用心。

《青少年美德书》长着一副地道中国面孔。书中有花费27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坚持不懈抄书背书的笨孩子张溥,“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百丈禅师,孝顺婆婆的古代孝媳和抚养六位老人的现代孝子刘青枝,在巨奖面前毫不贪心的彩票投注站站主林海燕,南通暗中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莫文隋”,一直坚强乐观地活着的张海迪,独具人格魅力的世纪老人季羡林和冰心……这些中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青少年很好地注解了诚信、善良、责任等诸种美德。附录中的《三字经》和《弟子规》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教子良训。

中国作者、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是这本书的主流,但人类的美德大厦毕竟不是单凭一个中华民族就能建造的,所以,在诠释诸种美德时,适当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美德精华亦能锦上添花。起源于美国的诚实节和母亲节,法国的把契约坚持到死的赔钱律师,日本的找自己茬的自来水厂,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朋友坐牢的达蒙,爱至受伤的特丽莎修女,英勇救人的弗莱明的父亲和知恩图报的丘吉尔的父亲,因患色盲而有一双慧眼的道尔顿,坚守信念一辈子致力于科学工作的居里夫人……这些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道德典范同样毫不逊色。

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一些道德寓言和故事显然还不能满足他们对美德的全面认知,感人的美德故事如果缺乏深入的理性阐述也会变得煽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意在培养品德高尚而且理性睿智的中国孩子。它在每章的美德故事和散文之后,还精选了诸多名家关于该专题的一些辨析性、总括性的论文,这些文章以某一种美德为中心而从不同侧面深入全面地阐述,以让读者获得一个全面的认知,并能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

  《青少年美德书》,沈志冲、陶国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22.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