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成立不久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率先在大学出版社中与民营书店开始合作,迅速在全国建立了高效的教辅销售网络――其时,民营书店刚刚起步,业内对他们还持有严重偏见,视之为“投机倒把”的散兵游勇;90年代中后期,已在中小学教辅出版领域里享有盛誉的广西师大社,在时任社长肖启明的带领下,向人文社科领域转型,并自2000年9月起,先后在北京、广州、南京、南宁、上海等地成立以“贝贝特”命名的文化公司,其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异地发展的模式在出版界被称为“广西师大社模式”;一直以来,广西师大出版社就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自我裂变发展模式的道路,早在2001年,广西师大社还邀请了证券公司的专家来论证出版社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发展框架,探索出版社整体上市的可能性,时至今日,全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集团宣告成立。
“由于政策的限制,过去我们的发展是有实无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能够获批,正是主管部门对我们过去发展模式的肯定。集团的成立,也意味着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继续建构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林夏说。
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麾下已经拥有出版社、杂志社、电子音像出版社、印刷厂、大学书店,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南宁5个贝贝特公司,独秀金图股份有限公司等十数个下属企业,建构起一条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出版,照排印刷,图书批发及零售,咨询策划、广告等业务于一体的出版传媒产业链,以及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出版集团架构。但与地方出版集团主要依靠外力推动、行政组合而成不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自身的主动裂变培育新的机体”。譬如,早在90年代,出版社就把自己在桂林、南宁两地的印刷厂和隶属于学校的印刷厂合并,对外承接业务,现在成为年生产能力25万令纸、年创利300万的广西第二大印刷厂;再譬如,下属企业广西师大杂志社成功打造出《作文大王》、《英语大王》、《数学大王》,形成了“三王并立”、覆盖小学全部主科的期刊群,并实现了教育类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的良性互动。
如何实现社本部对“新机体”的有效管理呢?据记者了解,出版社作为母公司,早与各下属企业和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之间,形成了以资产为纽带、业务为联结、独立考核、独立核算的经济关系。出版社社长以董事长的身份委派总经理,总经理由出版社其他领导出任,保证出版社的所有政策能够有效施行;在跨地域发展中,实行人才本土化政策,公司的一般员工大部分在当地选用,少数骨干从出版社本部派出,实行新体制下的用人机制;同时,出版社作为控股单位,委派主管会计负责公司的财务工作,出版社本部每年组织一次对公司的财务审计和一次财务检查,以保证出版社资金的安全和公司的规范化经营;五家贝贝特公司分别承担着图书策划、营销等工作,而社本部则整体把握选题权和出版权。
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将走得更远。“我们今后将沿着‘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道路推进出版社的集团化发展,积极尝试在新的经营领域的探索。”
但是,何林夏强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多元发展”是以“突出主业”为前提的。“在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全面开花的大出版格局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把传统的图书出版放在首位。以大教育出版为中心,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出版为两翼,三大方阵齐头并进。”也就是说,尽管做人文学术图书利润微薄,但广西师大人并不会因为集团化进程而放弃他们的人文精神追求,人文学术图书始终是他们坚守的出版方向。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性思想文化对接与交流的平台,过去是,今后更会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姜革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