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2009-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红旗 我有话说

扎迪・史密斯

2000年,长篇小说《白牙》(White Teeth)刚一面世便成了畅销书,并且迎来了专家读者们的好评如潮。各种奖项扑面而来:2000年“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的小说奖、2000年“惠特布莱德图书奖”最佳小说一等奖、“卫报杰出图书奖”一等奖、“共同体作家图书奖”一等奖,以及“贝蒂・特拉斯克奖”,等等。此外,《时代杂志》还把这部作品收入了《1923-2005〈时代〉百部最佳英语作品集》。这便是当时年仅25岁的作者,英伦才女扎迪・史密斯创造出的一个奇迹。从此人们也记住了这位英国文坛的一颗倏然升起的新星。

1975年10月,有着一半牙买加血统的扎迪・史密斯出生于伦敦西北布兰特区的一个工薪阶层聚居区。她的母亲是一位于1969年移民到英国的牙买加人;而她的父亲哈维・史密斯则是地道的英国人。和许多小女孩一样,小时候的扎迪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于表演的热爱。从最早时迷恋踢踏舞,到一心想成为音乐剧中的演员。甚至在她上大学期间,扎迪还曾靠担任爵士乐歌手而挣得过一些收入。上大学期间,虽然她已经在从事一些文学的创作实践,可还是没有把文学创作当成自己的未来事业的想法,倒是曾经计划过大学毕业后去做一名专业的记者。然而机缘巧合加上对文学的热爱使得扎迪・史密斯最终走上了专业文学创作的道路。

早在1997年,扎迪・史密斯的《白牙》才刚刚有了一些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英国出版界的注意,并且同时有好几家出版社竞拍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权。最后,哈密希・汉密尔顿公司竞拍成功。在扎迪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出版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这部作品做足了宣传。等到2000年最终出版的时候,《白牙》能够一炮而红,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畅销加好评如潮,这些并非仅仅靠商业运作便可获得。阅读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应该会有跟笔者同样的感受――《白牙》配得上一部当代英国文学经典的称号。作品本身诠释了它获得成功的秘密。《白牙》的故事可谓错综复杂;其中所描绘的日常生活更可谓是全景式的:生活的艰辛、沟通的障碍、文化的冲突、宗教的隔阂,甚至还涉及到一个形成和壮大中的恐怖组织和一个极端的动物保护组织,等等。虽然有评论家批评《白牙》的极繁主义(maximalism),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看似庞杂混乱的生活却正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白牙》所包含的主题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虽然笔者对于主题一说历来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妨在此扼要地分享一下个人对于《白牙》主题的认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的《白牙》所关注的是战后的当今世界一直予以关注的一些宏大主题:各种族间的隔阂、各文化间的冲突和各宗教间的樊篱,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离散”(diasporas)问题。《白牙》除了用一种近乎诙谐的手法描写琼斯和伊克鲍这老哥俩的二战经历之外,并无其他惊心动魄的事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琐碎小事――成长的烦恼、生活的艰辛、现实的困惑。尤其对于那些离居他乡的人们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此类问题就更加突出。于是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就成了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白牙》中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狂热和暴力倾向以及基督教见证者的执着信仰都有其可以理解的现实的根源。2004年9月,在澳门举行的全球离散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离散者与各种国际间冲突和摩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几乎一致的认识――即离散者既可以成为和平的制造者也可以是和平的毁灭者。这一学术命题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白牙》的主题。此外,现代科学自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与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而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科学和宗教的摩擦似乎又有了愈演愈烈的苗头。《白牙》里的那些由于缺乏沟通、生活又有诸多不如意、从而投身宗教的人们最后都把泄愤的矛头指向了一项有点无厘头的科学研究。那些看似荒诞的场面却又都是残酷的现实存在。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会不由得多几分较为严肃的思考。简单地说,由于有了这些主题的体现,《白牙》能够跻身经典的行列也实属自然。

《签名收藏家》(Autograph Man)是扎迪・史密斯发表于2003年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市场反应优异,同样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的作品却没有能够赢得批评界众口一词的称赞。故事讲述了一位有着一半华人血统和一半犹太人血统的阿列克斯-李从向各类名人索要签名的普通粉丝发展到靠收藏名人签名然后转卖为生的故事。由于他的执着,他竟然做到了许多签名收藏者们梦寐以求,却很难实现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亲笔签名。这样的时髦题材自然会受到当下年轻人的推崇。

在这部作品中,宗教依然是扎迪・史密斯着意探讨的话题:犹太教、佛教、禅。就笔者的感受而言,扎迪・史密斯对宗教所抱持的是一种怀疑和戏虐的态度。就像《白牙》里的各种宗教表现给人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感觉一样,宗教在《签名收藏家》里也时时显出几分滑稽。

由于主人公阿历克斯-李是一位有着一半华人血统的英国年轻人,所以透过他,我们也可以看到扎迪・史密斯对华人以及华人文化的浓厚兴趣。除了阿历克斯-李所表现出的对华人的一份特殊感情之外,类似于“表舅他二姨子的三外甥”之类的说法也能偶尔见到,让我们这样的读者倍感亲切。此外还有关于“阴阳”以及中医的一些颇为有趣的描写。

《签名收藏家》还体现出了扎迪・史密斯在创作方面的一些创新。首先,在这部作品中,她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简洁。在这里,像狄更斯,或者福斯特那样风格的段落和句子并非主体。此外,速记符号以及每章标题下方的关键词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图的使用也都非常具有实验的色彩。有点像网络日志,很有新意。

在创作完成了《签名收藏家》之后,扎迪・史密斯出访了美国,并在哈佛大学有过为期一年的进修经历。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扎迪・史密斯的学术素养,也为《关于美》(On Beauty)的美国背景埋下了伏笔。

2005年推出的《关于美》当年就进入了布克奖的最后决选名单,并在2006年为扎迪・史密斯赢得了奥兰治小说奖。这是一部扎迪・史密斯向E.M.福斯特表达敬意的作品。扎迪从不讳言她对前辈福斯特的崇拜与尊敬。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到《霍华德庄园》,她每每谈起,赞美和仰慕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在这部《关于美》中,扎迪・史密斯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的模仿比较显著。且不说泛泛的叙述风格有着明显的福斯特的影子,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就有多处呼应着《霍华德庄园》:开篇的书信体(当然,扎迪在这里用的是电子邮件);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间的冲突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他一些细节上的戏仿,等等。必须指出的是,通过她自己的作品,扎迪・史密斯实现了向前辈福斯特表达敬意的愿望――如果福斯特看到了这位后生的作品的话,他肯定会倍感欣慰,感到脸上有光的。

《关于美》的故事集中在贝尔赛和吉普斯这两个家庭之间的纠葛上。透过这两个家庭之间的纷纷扰扰和喜怒哀乐,《关于美》真正的核心在于展示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政治观点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的种种矛盾冲突。从某种层度上来看,《关于美》和《白牙》之间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和《白牙》一样,《关于美》其实也是以描写离散者的境况为中心,人物之间的矛盾差异也或多或少地与各自的文化背景相关;而且,《关于美》也没有让文化和观念之间的碰撞最终导致崩溃,而是强调了碰撞之后的相互妥协和和解。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顽石一块。伴随着离散人群迁徙的文化也有它的可移动性。

今天,虽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名声甚至盖过了很多前辈同行,但是扎迪・史密斯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着这样的表述――在英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里,她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还不足以掩盖她的欠缺;她的思想还远不及他的前辈同行们那般深邃;她才刚刚上路,还在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除了向福斯特表达敬意的《关于美》,扎迪・史密斯还曾透露说,其实影响《白牙》最大的是马丁・阿米斯的作品。她曾笑言,在着手《白牙》之前,她正忙着抄写模仿马丁・阿米斯的作品呢。说到英国当代的知名作家,扎迪・史密斯总能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拉什迪、伊恩・麦凯文、马丁・阿米斯,等等。并且对他们各自的优点如数家珍。2007年,扎迪・史密斯编辑出版了《他人的书》(The Book of Other People)这部带有相当浓厚学术气息的书评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辈们一一表示了敬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