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色黎明》实录闽西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和伟大创举

2009-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随着历史潮流的淘洗,有些事情渐渐被人淡忘了,有些事情的深远历史意义和伟大价值却越发凸显出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民族民主革命,正是深远意义和伟大价值越来越凸现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且是有魅力的。”在近日召开的张惟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血色
黎明》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说,《血色黎明》虽然只记述了闽西一地的革命先驱者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和闽西儿女流血牺牲的伟大壮举,记述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战胜利期间,在时代潮头中翻卷的闽西风云,却足以令我们激情澎湃,足以令我们引以为豪。

陈建功强调,《血色黎明》的成功表明,革命历史题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最早,我们从丁玲等同志编选的《红军长征记》中领略了长征亲历者们素朴而真切的回忆,而后,又从王愿坚同志的采撷中领略了一朵朵催人泪下的传奇之花,从《红旗飘飘》中感受到激情与自豪的冲击。今天,革命历史题材非但没有衰微,反而在时代之光的映照下,焕发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中国作家》主编艾克百尔・米吉提说:作者熟稔那段革命历史,十分机敏地把闽西与大革命密切关联的特殊历史作为切入点,以浓重的笔墨写了闽西历史上红四军、古田会议、中央苏区的形成等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革命者热血沸腾的身影,也看到了因为错误路线导致“血染湘江”的惨痛历史。

一般而言,历史叙事大致有3种:一是正史写作,二是“野史”,近代又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历史叙事。评论家吴秉杰认为:当前的知识分子历史叙事是一种突出主体观点的历史写作,与回顾过去,证明现在的写作不同,它是从现实出发,反思过去、指向未来的写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认为,张惟在结构的巧妙和详略安排方面狠下功夫,特别以充沛的热烈的情感、丰富的艺术的想象,甚至是新历史主义的笔法,给事件和人物着色,最终将历史上升为艺术,转化为艺术,使《血色黎明》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评论家何西来说,张惟为写这部作品做过极为充分的前期积累和准备,包括搜集资料进行采访,作者不仅有军旅生活的经历,而且长期在党史办工作,非常熟悉闽西的革命历史,是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大人物和事件,都是实有其人,不是凭空杜撰。何西来还提出,现在看来,在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红色革命历史的追忆,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的倡导,在文艺创作中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很显眼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景观。

对这部作品的题材,王直在《血色黎明》序言里称之为“长篇革命历史纪实文学”,张胜友则界定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研讨会上,有人因此对《血色黎明》的题材定位提出异议。评论家傅溪鹏认为历史纪实文学与历史小说不应等同,应该有所区别。纪实是指真实的,与“虚构的小说”是矛盾的两面,“纪实小说”的提法自相矛盾,是不科学的。正像“报告”与“小说”是相矛盾的那样,今天不能再出现像上个世纪70年代末“报告小说”那种自相矛盾的提法。到底是纪实文学作品还是历史小说,应该讲清楚。评论家李炳银对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纪实也表示异议,不过他认为即使有虚构,作为纪实文学也是可以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