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允先生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接触老子的著作,后来更是对《道德经》“每两三年就认真研读一次”,不仅对老子的文字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而且对老子的思想也是心领神会,感悟丰厚。他对老子评价很高,认为:“老子的学说与儒、墨等各家大相径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道德经》皇皇五千言,竟没有一个古圣先贤的名字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如横空出世,不知由来;天外之音,响之久远。老子不点评具体的人和事,也不纠缠具体的是与非。老子用更高的视角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来剖析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过程,特别是关于人类群体行为在哪里失足,人之本性在哪里泯灭,从而探讨纠偏和匡扶之策。”这种评价贯穿在全书的始终,但是作者又显然不愿意把这种评价作为一种武断的教条强加给读者,而是力求通过对老子“思想”全方位、立体性、多维度的阐释来令人信服地呈现这种判断。
对比于以住的老子研究著作,《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可以说是对老子思想涉猎最广、阐释最为全面的。作者从九个方面对老子所言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十个方面对老子思想中“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老子观察把握客观世界的态度,从八个方面解读了老子的真善美和返朴归真思想,从五个方面揭示了老子相反相成的思想并做出了“老子堪称人类最早的辩证法大师”的论断,从七个方面探讨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九个方面阐析了老子的明哲保身思想,从七个方面分析了老子“后发制人”的战争和军事思想并从十二个方面梳理了其对《孙子兵法》的影响……,可以说,作者真正吃透了老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并深入浅出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老子的研究不是那种学究式的“以玄说玄”、故作艰深的研究,全书没有繁琐的考证,没有晦涩的卖弄,而是充满了举重若轻的人生感悟与思想感悟。作者有着宽阔的视野,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把老子放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生存的高度,既讨论老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又更重视其思想对于今天的时代和今天的人生的意义。正如刘大钧教授在该书“序”中所言:“这部书最独到之处,是其每剖析老子一个命题时,都将其放在人类与这一命题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展开。”“我以为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把老子智慧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从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和教诲,以安顿我们现代人的心灵和生活。”
当然,《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更是一部充满了学术创新思考,去伪存真,新论迭出的著作。作者反对对老子进行“神秘论”、“先验论”的套解,反对给老子贴标签,反对简单地把老子命名为唯物主义者。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很多年来,在我们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非常浅薄地给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包括少数科学家)贴标签,某某是唯物主义者,某某是唯心主义者。甚至很多人曾一度认为:凡是唯物主义者都比唯心主义者更高明,更有学识,更多地揭示了世界上的真理。笔者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固执的观念:把宇宙的起点说成是物质的,或者说成是精神的,这两者都不能说哪一个更具有善意。”“老子如果听说我们称他为唯物主义者,把他的道的本质仅仅理解为物质,我想他老人家一定会发笑,并再一次感慨:‘知我者希。’”通读全书,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语言功力,比如他对老子的“静观”与“玄览”两个词的解释就很有深度,对“哀兵”、“什伯之器”、“结绳”等颇有歧义的词语理解的纠偏也很有力量,而对“无为”两字的解释更是独出机杼,他认为“给老子带来无尚声誉的是‘无为’,世人对老子误解最深的也是‘无为’”,历来的老子研究中对“无”很重视,但对“为”却较忽略,实际上“为”字同样重要,“无为”的真正含义应是“人们对待任何事物应该有实有似无的态度,从容恬静,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勉强作为。”“无为之论,‘无违’之论也;无为之论,‘无伪’之论也;无为之论,千古之论也;无为之论,大智之论也。”再比如,对于世人关于老子明哲保身思想的反对、误解、歪曲、贬抑,作者也进行了大胆的辩护:“老子对生存和明哲保身的探索,是空前的甚至也可以说是绝后的;是系统、深邃和辩证的,不是零星、肤浅和片面的”“老子的明哲保身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天经地义的君子之行,没有线毫的阴暗和猥琐。老子的保身之道说到底就是顺天而行,知足而止,为而不争,利而不害。老子保身有私而高尚,利己而不损人,曲成而不害义,有是非,有曲直,只不过是靠智慧把握分寸而已。”在谈论“真善美”时,作者对真善美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科学家心中位置的排序:“柏拉图是:真→善→美;老子是:真→善→美;孔子是:善→美→真;庄子是:美→真→善;康德是:善→美→真;黑格尔是:真→美→善”,也令人耳目一新,足见作者学术眼光的独到。
此外,《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在古文字训诂方面表现出的深厚功力也令人称道。其对“声同义通”现象的分析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笔者不仅坚信汉字‘声同义通’,而且认为汉字同音字之间有着极为深刻和丰富的多种联系。对于同音字之间的联系不能只从语言和文字学的角度去探讨,而且应放在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去考察。有些同音字之间的关系,还应当提高到哲学和宗教学的高度来认识。只有深刻揭示汉字同音字之间的多种联系和蕴藏的巨大秘密,只有进一步搞清楚同音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人们才会更加景仰汉语的神奇和伟大,人们才会更加赞叹中国先民的风采和睿智,人们才会真正理解仓颉造字何以会惊天地而泣鬼神!”如果不是有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学术积累,作者关于汉字“声同义通”问题的论述肯定不会如此的自信而有力量。
(《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刘长允著,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