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诚念终将相遇

2009-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慧 我有话说

《高考1977》,任仲伦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3月,25.00元

1977年的高考对于那一代人意味着什么?作为后辈,我们或许能够有一点理性的思考,但果真能有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

吗?

3月31日,在影城的首映式上,一位女教授走到台前,说自己就是从77年的高考考场上走出来的,回忆往事,哽咽到根本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我无法体会她彼时的心境,只在问看完了《高考1977》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才会让一位矜持的女教授感慨到失态?是为高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还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委屈,或者是在虚妄中抓到希望时的情感体验?这一切我都无从知晓。

然而,我被这个故事打动了。

感动我的,首先是一个懦弱的人,知青小根宝。所有人都想逃脱苦难,小根宝所能想到的最后的也是最方便的办法,就是自缢。然而在此之前,他也愿意挑战自己的命运,包括等待,包括豁出命去参加扛包的竞赛。扛三百斤重的沙包,谁能走完规定的路程,谁就可以得到调离的机会。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农场,一群青年人除了能够使用的体力外,一无所有。命运对他们不公平,但是他们却在用着公平而原始的方式,商定着相互的命运。孱弱的小根宝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帮助,一定要自己去竞争,慢慢向终点线走着。小根宝最后死在了农场里,在安装高音喇叭的时候,绳子断了,喇叭从高处落下,小根宝救下了朋友,失去了生命。

自缢用的绳套、竞赛的终点线、绑喇叭的绳子,小根宝这个人物始终在和绳子作伴,虽然命运的绳套捆缚着所有的人。最后,它断了,这个懦弱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挣脱了捆缚,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而不是同情。

感动我的,接下来是一个柔弱而刚烈的女子,知青陈琼。比之别人,她的痛苦来自无法改变的出生,历史反革命的女儿。她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放弃。放弃能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点的机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她憧憬着生活,但是她放弃。放弃,是妥协,也是坚忍。

这两个柔弱的人物身上,是不是有许多人的影子?如果我说,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不可逆的。命运是什么?命运是能够改变的吗?高考,终于让这群年轻人以他们最应该用的方式,奔向各自的生命历程。

《高考1977》中有一个情节,讲述赶考途中拖拉机出了故障,知青们奔跑着去赶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影片用慢镜头处理了这个情节,茫茫雪地,连绵群山,一群穿军大衣的年轻人跌打滚爬地追赶着命运的契机。整部影片并没有刻意刻画复习的艰苦,这个长镜头留出了让观者想像和回忆的空间。但这个镜头实在太长了,反而有一点游离。真正让我感动的是,1977年的高考,因着多少人的关注而得实行,从那年考场里走出来的胜利者,又因着多少无从详考的帮助才赶上了这个命运的契机。

“一切诚念终将相遇。”我只想到了这句话。

陈琼的父亲陈甫德,一个被划为历史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得到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立即带着复习资料离开图书资料室,“潜逃”到农场。图书室里狼藉一片,没有什么比“劫灰”更能形容书本上的尘土。陈甫德失踪后,图书室的门再次打开时,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焕然一新的房间,整整齐齐的书架和图书。这当然是他干的。潜逃时的陈甫德,一定有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不单单因为女儿可以有机会参加高考,更因为知识终于将要回到它应该在的那个位置。整齐的书架中,似乎能看到知识分子最朴素的笑容。

军人出生的农场主老迟,是秩序的维护者,他真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整个故事中,知青参加高考的阻力,都来自于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最后对自己的信念作了让步,放行了他挑选好的农场接班人,出让了对知青们的控制权,帮助了知青赴考,甚至还帮着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老迟从本性上,真切地盼望着青年就应当像青年一样蓬勃着,他并没有抹灭知识对青年对人的意义,他的认识只是迟到了。让老迟不至于迟到得太久的,是一次父亲与父亲之间的谈话。“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孩子们已经耽搁了十年。”“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样?”陈甫德问倒了老迟。

影片的后半段,陈甫德退场后,父亲的形象便由老迟接替了过去,在影片的最后,父亲的形象又被带着袖套操作着算盘统计考分的工作人员放大,被检查陈琼档案的工作人员放大,被老迟在高音喇叭里念着录取名单时的自言自语放大。这又何止是一个父亲,或者几个父亲,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殷殷期望。

还有多少无从详考的人,默默地给了77年的考生们帮助。偷参考书被抓获的知青,被老迟领回农场,发现保安处掷回来的包里放入了整套的复习用书,“哪里是偷来的,这是人家送的。”在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小说《高考1977》里,果然记录着一个影片呼之欲出的细节,包裹里面还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抓紧复习,考上大学”。

我不知道,生命中有多少转折和决定,是由一些小概率事件决定的,但也不敢轻易地捉摸没有这些事件时生命的模样。但我相信,它们的出现和消逝,都有着自己的指向。

1977年的高考,是我父辈的故事,在他们中,有人坚持到了最后,有人没有勇气去尝试,有人不得不放弃。而我,无法,也无资格去叙述多少故事。作为晚辈,作为也有高考经历的同学,只能尽力去体会。体会人性中不能摧折的对希望的渴望,体会身处艰难时悲壮的激情,体会在困苦和繁华中的人的平等。

我相信,在面对真、善、美的时候,人是平等的。其中的真,便是知识的属性。正因如此,1977年的高考才得以进行,光荣的胜利者才能够从那里走出来。

《高考1977》的同名读物,大约也会像电影一样勾起很多人的回忆,它是一本根据电影脚本改编的小说读物,书中还附上了导演的手记,过来人的手记,还附上了1977年的高考试卷,1977年的高考文件,以及那时候的那些年轻人的照片、准考证和录取通知。当然,还有情感真挚、文采斐然的演员日记。我试图把照片中,那时候的年轻人的装束,想像成T恤衫和牛仔裤,照片里面的面容和神情,同现在校园里走过的年轻学子,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切诚念终将相遇。”这句话,我的一位老师曾用它来作文章的标题。如今,高考已经离我远去,这位大学时代给予我谆谆教导的老师也已不在人世,但我仍然感受着这话语的力量。在我想把命运说成是妥协时的坚忍的时候,我想起了它,并以此来纪念我的老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