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美]约翰・M・巴里著,钟扬译,2008年12月第一版,49.80元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本书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原子弹秘史――历史上最致命武器的孕育》,[美]理查德・罗兹著,江向东廖湘?译,2008年12月第一版,88.00元
原子弹的研制是影响人类历史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本书着眼于大量的历史细节,描述了原子弹研制的过程,以及与原子弹研制相关的20世纪上半叶原子物理学的一系列进展。作者以爱因斯坦、玻尔、齐拉、费米、奥本海默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不但栩栩如生地描述他们的生平和科学活动,而且从社会的、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原子弹研制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政治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对话和冲突。本书是以小说般的行文写成的科学史,故事性强且叙事优美,英文原版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80年代十佳著作”之一,被《纽约时报》评为1987年度最佳图书,并被译成十余种其他文字出版。
《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美]麦克雷著,范秀华等译,2008年12月第一版,32.00元
约翰・冯・诺伊曼是20世纪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和核威慑等诸多领域建树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伊曼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他的理论为量子力学打下了数学基础,开创了冯・诺伊曼代数。本书根据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冯・诺伊曼的科学工作、政治态度和生活经历的全面考察,以广阔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科学天才的形象。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美]欧阳莹之著,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2008年10月第一版,34.00元
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我们生活在一个工程的世界里,科学和工程,技术和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别,正在快速消泯之中。本书展示的是:随着21世纪的曙光降临,自然科学家的目标――发现什么是未知的,工程师的目标――创造什么是未有的,两者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同过程。
欧阳莹之擅长利用案例进行研究,书中论述了F-117A型“夜鹰”隐形战斗机、波音777型客机的开发,以及亥维赛等工程师兼科学家型、福特和比尔・盖茨等工程师兼企业家型、斯隆和韦尔奇等工程师兼经理型等杰出人物的实践,给广大读者一种清晰的感悟:工程学必将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发挥基本作用。
《素数之恋――黎曼和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美]约翰・德比希尔著,陈为蓬译,2008年12月第一版,34.00元
1859年,石破天惊,年轻的德国数学家黎曼在一篇论文中似乎不经意地提到了一个与素数有关的假设。可能黎曼自己也没想到,他实际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这次从盒子里出来的是一个情魔,一个让数学家迷恋到痴狂程度的情魔!黎曼的这个假设看来是成立的,而且如果成立,关于素数的许多问题立即迎刃而解。但是它的成立,需要一个证明。为探求这个证明,数学家们殚精竭虑,苦思冥想。时至今日,150年过去了,证明仍未找到。然而,这150年的探求史,群星闪耀,可歌可泣。《素数之恋――黎曼和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为你展开了这幅历史长卷,用生动而浅显的笔法,让你感受数学家们历经的磨难,理解他们不改的痴心。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英]G・E・R・劳埃德著,钮卫星译,2008年12月第一版,25.00元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异域的信仰体系?谈论古代世界的“科学”或它的各个组成学科有没有意义?逻辑及其规律是普适的吗?真理和信仰的观念代表了可靠的跨文化普适的东西吗?对于当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古代历史能教给我们什么?人权和人性的论述是普适的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来帮助确保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和公正?我们今天仍继续面对这些既涉及智力也涉及道德的问题。本书作者劳埃德教授长期从事一种广泛的古代文明研究,他努力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他使我们确信,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为推进现代的各种相关争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美]爱德华・肖特著,韩健平、胡颖?、李亚平译,2008年10月第一版,47.00元
在《精神病学史》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肖特同时考察了决定精神病学发展的那些科学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仅揭示了推动18和19世纪德国精神病学空前进步的力量,而且究明了美国成为精神分析世界首府背后的因素。这部文笔迷人、基于彻底研究的著作,对任何在精神病学方面怀有一种私人的、知性的或职业的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爱因斯坦年谱》,[美]艾丽斯・卡拉普赖斯著,范岱年译,2008年7月第一版,20.50元
爱因斯坦一生撰有600多篇科学论文、短文、评论和见解。本书从爱因斯坦22岁时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开始,以1955年去世几个月前发表的最后一篇短评为结束,逐年介绍了他的300篇最重要的出版物,内容涉及相对论、量子物理、民族主义、犹太文化和宗教、战争、和平与教育各领域。作者将这些出版物纳入到爱因斯坦的生活、科学和世界历史的情境之中,描述围绕他们的出版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本书为了解爱因斯坦的才智和为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心灵的嵌齿轮――维恩图的故事》,[英]A・W・F・爱德华兹译,吴俊译,2008年8月第一版,19.50元
维恩图具有一系列迷人的特性,如今,它已在商业策略、创意表达、医学研究、计算机科学和理论物理学等形形色色的领域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基本的维恩图不仅简洁优美――由三个交叠的圆相互交叉形成八个不同的区域――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概念上的革新。本书讲述了维恩图引人入胜的发展史,人们对它的接受和研究的进展,以及该图形出现在基督圣像、网球和一些旗帜上的具体例子。
《认识方式―― 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英]约翰・V・皮克斯通著,陈朝勇译,2008年4月第一版,24.50元
本书是一部创造性的、易于理解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著作,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作为研究这个范围的一部专著,它将历史与现今的关注点联系起来、将专门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它既凸显出连续的历史时期中科学、技术和医学的重要特征,又揭示了在包括我们自己的任一特定时期中明显的许多层次的理解。本书的范围从博物学到工业科学,从自然巫术到现代商业的诱惑,从对躯体、机器和语言的分析到自然和科学的意义的问题。
《旷世奇才――巴丁传》,[美]莉莲・霍德森、维基・戴奇著,文慧静、沈衡译,2007年7月第一版,39.50元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一个现代物理学的巨人,20世纪物理史上杰出的英雄。他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使他成为唯一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巴丁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的发明――晶体管,那么给我们带来台式电脑、巨型计算机和微电子的电子革命或许至今还只是科幻小说的素材;他的第二个伟大突破――多年以来一直让爱因斯坦、费恩曼和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的超导理论,有望革新21世纪的科技,如高速磁浮列车、超级原子对撞机以及其他非凡的科技奇迹。
巴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个来自美国中西部、态度谦和的人却常常被媒体和公众所忽视,只因他与公众眼中的天才形象截然不同:他不喜欢上镜,没有古怪无礼或与众不同的性格。在这个古怪和出格的个性被看作是天才和创造力特征的时代,巴丁默默无闻。本书通过对巴丁的科研工作以及生活经历的全面考察,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而充满魅力的旷世奇才的形象。
《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英]彼得・马歇尔,赵万里、李三虎、蒙绍荣译,2007年6月第一版,49.50元
哲人石是金丹术的圣杯,是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的古代艺术。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强大魔力一直让探险家、神秘主义者以及科学家迷恋不已。因为据说,哲人石不仅是制取黄金的关键,而且是破解存在之谜、揭开长生不老之秘密的关键。
彼得・马歇尔追随那些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寻找哲人石的杰出人物,如牛顿、荣格、圣托马斯・阿奎那、苏西莫斯,开始在历史上金丹术盛行的地方发掘金丹术的秘密。通过这次关于心灵与社会的探究,我们发现,金丹术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方社会的强大潜流,对宗教、哲学、心理学、文学、建筑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钟大吕――中国古代和十六世纪声学成就》,[美]程贞一,王翼勋译,2007年8月版,19.00元
中国三千多年的音乐声学源远流长,然而由于西方史学家对中国科学技术(包括声学)发展史存在偏见,导致古代中国的音乐声学成就不仅在西方,就是在近代中国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本书以原始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为依据,系统地分析古代中国在声学和律学方面的成就,尤其证实了三分损益律制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用五度生律而没有最大音差问题的十二律体系;而后通过分析朱载?推导等比率的思路和成就,证明即使是欧洲主调体音乐的主要律制体系等比率,也是首先出现在16世纪的中国。本书驳斥了西方学者的种种谬论和偏见,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能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