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乃至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将他列为名士,或许很多人会不认可,因为“名士”,古人多是用来称大儒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名士”相称的。然而,当我们了解这位苏州园林主人的传奇故事后,相信“吴江名士”这个称号对于他来说再恰当不过。
园林主人,很多人的第一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这位苏州园林的园主:属马,已过知天命之年;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或着西装,或着中式夹袄戴礼帽;谢顶,但脑后蓄发,有人戏言“前看像科学家,后看像艺术家”;为人谦和,亲切有加;但有客来,早早出迎,香茶待客,虚心求教,有问必答;貌似木讷,实则聪明至极,说到园林,更是滔滔不绝。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花费10年的精力来建造一座园林?而一个乡镇企业家又会造出怎样的园林?
他对记者说:“造园以偿社会的厚爱、家乡的养育、父母的恩泽、个人的夙愿。”
一切答案都在静思园。
我有一个梦想:“造个拙政园给父亲”
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8岁时的梦想?有多少人能为了自己8岁时的梦想付出半生努力?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实现自己8岁时的梦想?
这一切,陈金根做到了。
8岁的时候,父亲带他第一次走进拙政园,那里的月桥花榭、琐窗朱户深深迷住了这个孩子。在回家路上,他对父亲说:“将来我长大了,也要造一个这样的园林给你住。”
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地主、资本家正在挨批判,老百姓穷得吃不上饭。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无异于痴人说梦。父母听了后,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46年之后,静思园的园主陈金根回忆初次看到拙政园时的情景,说:“我被那种风雅震惊了!”
陈金根是穷苦人家出身,父亲陈正余祖籍盐城,因为家乡生活困难,小时候便跟父辈逃难到了上海,在那里做一些小生意。凭着勤奋,略有盈余,然而正准备立足上海之际,抗战爆发了。为了躲避战乱,这才举家移居到了吴江县庞山湖。陈金根的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却很有经济头脑,为人也非常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很受乡亲们敬重。他的母亲是庞山湖远近皆知的重孝知礼的姑娘,巧的是,她就叫“庞山女”。全家落脚庞山湖,或许是一种天意,谁也没有想到,60年后,他们的儿子将在这里建起一座盛世之园。
陈正余虽然是个农民,但是走南闯北,也见过不少世面,邻里乡亲们有些什么纠纷都会请他出面调解。通常的做法就是选一处景色怡人的园林,沏一壶茶,双方坐下来,由他做调解人替双方化解矛盾,缓和关系。也正因为如此,陈金根从小便有机会跟随父亲游览苏州的大小园林。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金根从小便非常懂事,每天总要扫好地,洗好碗,才出门去玩。因为家里穷,他一直都没有上学,可是他却从不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父母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懂事的陈金根便负责在家做饭。为了上学,他恳求母亲:“我就想上学,我一定要读书,我保证每天都会做好饭的。”怕母亲有顾虑,陈金根甚至还跟她讲好了条件:每天提前下课,下课后回家做饭,落下的功课自己想办法补。
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9岁的陈金根自己跑去了学校。他找到正在给三年级学生代课的张老师,说:“我要读三年级。”张老师非常诧异:“你怎么一天学都没上,就跑过来读三年级?”陈金根告诉他,自己虽然没正式上学,但当时生产队有耕读小学,他天天晚上跟着大人扫盲,已经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都读了,并且还每天晚上写日记,现在完全跟得上三年级的课程。张老师被这个孩子打动了,于是说:“你先上二年级吧,明年再上三年级。”陈金根上学之后,由于表现出色,没几个月,老师便让他跳级上了三年级。
在学校里,他学到了一篇令自己终身难忘的课文――《一幅壮锦》。课文里讲述了一位壮族阿妈的故事。她们家非常穷,就靠阿妈织锦为生,有一天她在集市上看到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美丽的庄园,阿妈心里喜欢极了,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住在这样的庄园里。于是,她就把这幅画织成了锦缎。为了织锦,她不停地熬夜,到后来,眼睛都熬坏了,但她仍然不放弃。眼泪滴到锦上,她就在上面绣成清澈的池塘,眼睛里的血滴到锦上,她就把它绣成鲜艳的花朵。
三年过后,这幅美丽的壮锦终于织好了:几间高大的房子,蓝的瓦,青的墙,红的柱子,黄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里面摇摆着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色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围着锦缎手舞足蹈。就在这时候,突然一阵狂风把这幅锦缎吹走了。
伤心欲绝的老阿妈病倒了。为了妈妈,三个孩子陆续出门寻找壮锦。老大和老二都失败了,只有老三不畏艰辛,穿火山、过冰海,终于在仙女那里找到了壮锦。等他历尽千辛把壮锦带回家时,打开一看,却惊奇地发现锦缎上的美景全部变成了真的,阿妈的眼睛也好了。不仅如此,还有一位美丽的仙女跟着他一起回了家,一家人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篇课文对陈金根的震撼比拙政园来得更强烈,园林的美丽是一方面,老三的孝心和执著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直到多年以后,他还非常清楚地记得那篇课文的内容。而他后来为了给母亲尽孝而建造的庞山草堂和家庙,也跟这篇课文不无关系。
园林建成之后,曾有记者问陈金根:“你此刻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最大的梦想又是什么?”
这位名满天下的园主神色感伤,半晌才回答说:“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到苏州大小园林去看,但是静思园建成时,他已经去世了,没有能够看到。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扶着我的父亲看看静思园,让他看到我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
(本文摘自《苏商领袖:光荣与梦想》,钱鹏飞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