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英牵手大众事业孵化产业

2009-08-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范咏戈 我有话说

读过《栽种小小说纪事》两本丛书:杨晓敏著《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和秦俑编选的《一个人的文化理想》受益匪浅且感慨良多。“小小说精神”、“杨晓敏现象”理应成为当下文学的热门话题。梳理、研究小小说的体裁特征、审美特性当然很有必要,这是发展这一文学体裁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小说学的角度来看,这方面

研究显然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至少小小说不会是近二三十年才降临文坛的文学新族类。从我国明清笔记到蒲松龄,从文艺复兴薄伽丘的《十日谈》到近代毛姆的小说,仅从篇制必须短小上看,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归入纯粹意义上的小小说。《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个人的文化理想》是来论小小说的,是小小说很有创新的理论建构。它们和杨晓敏推动的小小说创作一样都有文学史的价值。但是我要谈的不是这一点,我历来认为:要推动文学和批评的发展,既要研究文学是什么,更要研究文学是怎么存在的?有时后种研究更迫切和重要。而杨晓敏思考后一个问题更深入,更直接。简要归纳的话就是这样两句话:精英牵手大众,事业孵化产业。其实不用多论也很清楚:两个命题都是悖论。在无为者来看是水火不容的两极,很难找到契合点。杨晓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从别人看似走不通的两极走出了平衡与平坦。任何一个正视现实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物质社会的条件下,纯文学受到多重挤压,并且还在继续边缘化。

即使我们不使用尼采“上帝死了”或海德格尔“茫然无家可归”去概括,你也不能否认由于价值的多元与混乱,纯文学在读者要什么和作家给什么这两个基本的点上,由于价值错位和判断障碍,而显得尴尬,这也包括纯文学期刊。大家已习惯了一种说法,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长期并存。杨晓敏对这一说法作了一个小小的却是很重要的修正。他把三足鼎立用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划分。把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分开,把小小说定位在“大众文化”而非“通俗文化”上,而不是如一般论者那样视大众文化为通俗文化。于是,小小说的生存定位就有了一种新的时空即文化理想。小小说的受众是平民,但小小说却并非仅为它的受众提供通俗的东西,小小说还保持着高雅文化的品位,只不过形态变了。短平快,节省了阅读时间,加快了阅读节奏,品位却不低俗。文学的基本元素人文关怀、人性表现没变,却体现了文化公平,所以正如晓敏所说,研究小小说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这正是杨晓敏扶植小小说这一体裁健康发展的文化眼光。说到事业孵化产业,这和杨晓敏坚持的小小说文化理念是相关联的。他首先是把小小说视为事业。但是他更看到了小小说文学消费性的一面,以及小小说尤其可望成为文学消费的可能。所以才有“小编辑大发行”,(它的发行量在许多文学期刊中是天文数字)才下力气培养一拨拨数以百计的作者群体,才有那么多延伸产品:“《选刊》”、“金麻雀奖”、“《典藏品》”、“小小说节”等,产业又反哺了事业,形成良性互动。杨晓敏不简单,他使人想起陶行知这位平民教育家,在蔡元培那样的大教育家面前,陶行知却提倡教、学、做合一的“小先生”制,在教育水平低下的中国,筚路蓝缕地走出一条平民教育之路。杨晓敏称得上是一位“耕耘一个文学小品种,成就一个文化大工程的事业家”。在今天大家探讨如何救赎文学时,“杨晓敏现象”极富启示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