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果戈理及《回忆果戈里》的“真实面目”

2009-08-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余一中 我有话说
《回忆果戈理》所依据的俄文版本是1952年苏联为纪念果戈理逝世100周年在莫斯科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原书中收入了32篇果戈理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而蓝英年先生只选译了其中的21篇。这是为什么呢?――

1

今年四月一日是伟大作家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早在

几年前,乌克兰与俄罗斯这两个关系不甚融洽的国家就决定2009年联合纪念这位生在乌克兰、用俄语写作的作家。两国还共同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9年定为果戈理年。我国海峡两岸的文教界也筹办纪念活动,例如,在上海、台北、哈尔滨等地都已经或将要召开果戈理学术研讨会。作为这一系列纪念活动先声的则是《回忆果戈理》(蓝英年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12月)一书的再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初版)。书的封面右上角印有“谨以此书纪念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的题词。

正如人们所说的,对伟人的最好的纪念莫过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事业,学习他的精神。读者可以从《回忆果戈理》中了解一个真正伟大的讽刺作家是如何生活和创作的。这本书收入与果戈理同时代的20人所写的21篇回忆文章和魏列萨耶夫的一篇研究文章。作者当中,既有果戈理少年时代的同学、异性好友、文坛知己,也有贵族官吏、著名演员、文坛新秀。这些人的年龄、出身、教养、职业、社会地位、政治立场、审美情趣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同果戈理有过密切的,甚至亲密的接触。谢尔盖・阿克萨科夫的一段话道出他们回忆果戈理的原由:“……我觉得我对果戈理的友谊以及对他亡灵的义务,都要求我这样做。”

尽管果戈理的同时代人对这位作家的评价有高下之分,同他的友谊也有深浅的差异,但他们关于果戈理的回忆都有一个共同点:鲜活、真切。例如,果戈理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在几乎所有的同时代人的回忆中都是一样的:“他中等身材,长得很结实”,“浓密的褐色长发的直发绺一直披散到耳朵下面”,嘴唇上面是“绸子般的发乌的细髭须”,“嘴唇下面留着一小撮尖胡子”,“棕褐色的小眼睛和谐地望着但流露出警觉的神情”,长着“一根瘦长的鼻子”,具有“某种鸟雀般的,时刻观察的,同时又宽厚而傲慢的神情”;他在生活中很诙谐,“他的声音中流露出……难以觉察的诙谑和滑稽的语气”;他有时向友人朗读自己的作品,而且“朗读得精彩极了”,他“朗读滑稽作品的本领是任何人也无法模仿的”;他为人腼腆,不善交际,他“不爱出门,很少看望熟人”;他孝敬母亲,疼爱两个妹妹,关心他人,甚至在自己经济状况拮据的时候还出巨资援助穷困的大学生……

读《回忆果戈理》,我们很容易发现,里面的文章并不只是一味地赞扬果戈理的伟大、崇高,而是常常对果戈理的缺点和错误做如实描写与分析。例如,朋友们常常会“说他放任,不坦率,不诚实,甚至说谎……”,“脾气古怪,不见老朋友”,在互相交往时他会做出一些失礼的行为,而他的“允诺都是靠不住的”,等等。文章作者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讲述“会使人看清不是作为伟大作家的果戈理……而是作为普通人的果戈理的真实面目”,其次则是因为他们信奉的东正教文化中有“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的戒律。而类似的关于伟大人物的这种平凡、真实的记忆,我们在后来苏联时期出版的名人传记中就难得看到了。

套用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句名言,我们完全可以把果戈理称作“说不尽的果戈理”。近二百年来,果戈理的研究在俄国与全世界已经发展成一门有成千上万人参与的果戈理学。对于果戈理生平与创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但是,果戈理的同时代人在《回忆果戈理》描绘的“作为伟大作家的果戈理”的“真实面目”,却涉及到后来乃至今天果戈理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例如:果戈理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是怎样创作的?他的同时代人(上自沙皇,下到青年学生)和他的关系如何?他是如何对待批评的?他的死因是什么?他对后来俄国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浏览互联网上近期国内外关于纪念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的文章,人们最感兴趣的依然是上面我所列举的《回忆果戈理》中所谈到的问题。翻阅今日国际果戈理学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其中经常会遇到出自《回忆果戈理》一书的引文。由此可见,《回忆果戈理》实在是一本了解果戈理的必读书。

2

《回忆果戈理》所依据的俄文版本是1952年苏联为纪念果戈理逝世100周年在莫斯科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原书中收入了32篇果戈理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蓝英年先生只选译了其中的21篇。我对照俄文版本和中文版《回忆果戈理》的篇目,发现蓝先生的取舍是有一定原则的。

原来,斯大林在二战胜利后,立即加强了对国内的思想整肃与政治控制。1946年到1948年间,苏共中央先后发表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关于苏联生物科学状况的声明》等一系列旨在打击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文件,掀起了批判左琴科、阿赫马托娃等“文学的无赖和渣滓”的运动和反世界主义运动,炮制了列宁格勒案件和医生案件等冤假错案。一时间,苏联社会充满人人噤若寒蝉的肃杀气氛。正如俄国历史学家沃尔科伽诺夫所说,苏联进入了一个以领袖的凯歌与人民的悲剧为标志的时期,而1952年正是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达到顶峰的年份。这时,苏联盛行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方法就是斯大林钦定的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一年编辑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自然也没有摆脱这一方法的框框。

在《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的前言中,编者无视果戈理这位伟大作家的多方面的天才,而只是狭隘地把他定性为“现实主义艺术家、暴露家”;无视果戈理艺术世界所表现出的人类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只是认为“果戈理的著作反映了人民对世世代代压迫自己的人的抗议”;甚至简单地从功利主义出发,断言“果戈理的天才作品是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波夫及其后的历代革命者反对地主剥削制度的强大武器”。为使编辑的书符合上述庸俗社会学的观点,编者在贬低绝大多数回忆文章的同时,把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文章选入《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之中。

然而,别林斯基死在果戈理之前,所以不可能写回忆果戈理的文章。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未见过果戈理,当然也不可能写回忆文章。因此,收入《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的“别、赫、车”的文章并不是回忆文章,而是评论文章。

本来,在俄国文化“白银时代”(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1909年,即果戈理诞生100周年之际,著名的俄国出版家伊凡・瑟京出版过一本《同时代人回忆录与书信中的果戈理》(也正是从这一本回忆文集起,俄国文学界开始了编辑出版《同时代人回忆???》的优良传统)。编者是公认的历史上“最出色的果戈理研究者之一”弗・弗・卡拉什。卡拉什所编的《同时代人回忆录与书信中的果戈理》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面就没有收入“别、赫、车”等人的评论文章。1952年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的编者一方面批评大多数果戈理同时代人的回忆失之肤浅,另一方面又往书中强行塞进“私货”,这也使我们看到了苏联官方史学家垄断话语权、强行规定人们应当回忆什么和不应当回忆什么的荒唐行径。

3

蓝英年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果戈理的作品,他把果戈理看作是与但丁、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比肩的伟大艺术家。这从他为《回忆果戈理》一书写的“代序”《漫谈果戈理》一文中就可以看出。他在翻译俄文版的《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时删掉了不符合回忆录文体的“别、赫、车”的评论文章,使《回忆果戈理》一书做到了名实相符。取舍之间,既表现了蓝先生对苏联官方文学批评话语的不认同,对苏联官方史家钳制回忆的反抗,也反映了蓝先生对读者智慧的信任:读者不是阿斗,不需要自以为是的批评家提供“熊的服务”,不需要拥有权势的伪历史学家规范人们的记忆――要求人们该回忆什么,不该回忆什么。也正是因此,后来蓝先生才写出了《寻墓者说》、《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从苏联到俄罗斯》等揭示20世纪俄苏文学、文化与社会真相的好书。

在读蓝先生的译著时,我常常为他的译文的简捷与地道(即没有翻译腔)而拍案叫好。这里只说说书名。如果我译的话,我会把书名按照俄文字面的意义忠实地译成《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估计我的俄国文学研究界与翻译界的同行朋友们大多也会这样做。蓝先生用《回忆果戈理》五个字就完整准确地传达了俄文《同时代人回忆果戈理》的意义,而字数却少了近一半。其实,《回忆果戈理》本来就是同时代人在回忆嘛;不是同时代人当然不可能回忆。

如前所述,《回忆果戈理》是一本了解果戈理的必读书,因此今后它必然还会再版。我建议此书再版时能做几点改进。第一点,书末魏列萨耶夫的文章《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最好是作为附录。它实际上也是对前面的回忆文章的一个总结,能够起到后记的作用,只是篇幅上可以适当地做些删节,因为文章的后半部分显得拖沓,而在给这篇文章加注释时应当考虑到前面回忆文章的注释,已有的就不必再加了。第二点,书中对于果戈理时代的一些人物的注释,应当做到中性化。1985年初版时留下的一些注释不能再用。例如第39页关于瓦・彼・博特金的注释中不必说他“到了六十年代变成‘纯艺术’的鼓吹者……拼命反对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进步阵营”,而只说他“主张‘纯艺术论’,六十年代后思想转向保守”就行了。第三点,东方出版社的这一版本大概是从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扫描而来的,因为新版本中的一些错误显然是扫描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帽于”(第91页倒数第9行)应是“帽子”,“吃年饭”(第306页第2行)应是“吃午饭”,“奇到意大利去”(第310页第2行)应是“寄到意大利去”,“马克兰历史”(第379页倒数第2行)应是“乌克兰历史”,等等。电脑给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完全依赖它还是不行的。

《回忆果戈里》,[俄]屠格涅夫等著,蓝英年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