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站在《古文观止》的肩上

2009-08-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邓加荣 我有话说

最近,我以“白山智叟”的名字,编出了一部《古文真正观止》,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想在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上,通过卷帙浩繁的书山册岭,为有志于此道的人,铺设一条足可浏览尝阅、探幽寻胜的风影线。

为什么

这本书要叫《古文真正观止》呢?

凡事皆有个源头。原来,三百余年前,在浙江山阳有两位吴姓的叔侄,叔名楚材,侄名调侯,他们在众多的古文选本中,忽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推出了一部《古文观止》来,立时节便青出于蓝,秀出于林,雏凤声清,一下子就压倒了,甚至也可说淹没了千百年来的众多选本。这叔侄俩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普普通通的文人,但其书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那些名流大家、官修国定的编选。此书一传就是三百余年,经久不衰,其声誉远播于海内外,其运用普及于士农工商,凡会读书的人几乎是家家案头必备,各修学的学子们更是须臾不离,人手一卷。在这三百余年间,不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不断有各种版本的《古文渊鉴》、《古文辞类纂》、《才子古文》、《历代文选》、《古文选读》、《古文新编》之类的书出现,但流传都没有吴氏选本那么面广,寿命更没有吴氏之书那么长,没经几度风雨,便都在书海之中自行淹没了。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时间,也是检验一本书存在价值的标准。三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充分地检验了,也充分地证明了这本书的真实价值(包括它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过,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检验了,说明了它有着某些方面的缺欠与不足。比如其书缺少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的文章。这个曾经绵亘于我国历史四百余年的时间段,毫无疑问,确也产生了不少文章大家,出现了不少有声有色、文采飞扬的好文章,像金代的元好问、王若虚,元代的吴澄、李孝光等,都是文坛上声名卓著、举足轻重的圣手,他们的文章或质朴浑厚,或标新立异,都各具风格,各领一代风骚,缺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古文焉得称之为观止?

另外,其书缺少我国学术文化发展最为活跃、最为繁荣昌盛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作。《古文观止》的二位编者,受着“独尊儒术”的思想主使,差不多是以儒家观点作为取舍的标准。全书二百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儒家学派和儒家观点的人写的,而在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及其以后的众多学派、众多不同观点的思想家、学问家的大好文章,像被称之为“天下文章第一”的庄子,像“书事简劲弘妙,多出庄子之右”的列子,像“文如江流出峡”的韩非子,像与儒家并列、当时同称为显学的墨子,像“论高文奇,不可复加一辞”的管子,像行文“至奇至巧”“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老子,其他还有各有独到见解、各有不同行文风格的尸子、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等等,皆都一概没收。试想,缺少这些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文章,古文焉得能够称之为观止?

今日视之,其书还缺少清朝一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古文作品。当然,这不能苛求此书的两位编者,因为他们生活在清初,没法逆睹以后几百年面世的佳作,同时也为清初文字狱的森严,无法将明末清初许多充满抗清扶明气节的文章收罗进去,只能决然地截断于崇祯的天崩地裂之前。过去人们常说此书截至于明末,其实并不准确,许多名篇未能选入,这不能不说是此书的重大遗憾。因为这二百多年、严格地说已经是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阶段里,正是古文创作有着长足发展、优秀名篇大呈繁荣之际,许多文章大家纷纷涌现,许多传世名篇接连推出,繁花似锦,群星灿烂,像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侯方城、吴伟业,清中叶的沈德潜、戴名世、袁枚、纪晓岚,清末的龚自珍、魏源等等,个个都是卓有分量的文坛巨匠,特别是标志着古文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如方苞、姚鼎等,那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支有生力量。而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则是终结古文创作的文学巨擘。恩格斯曾将费尔巴赫视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于梁启超,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古文创作的终结,他的《少年中国说》,当是古体文章的“压轴好戏”,缺了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古文焉得称之为观止?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经有过感慨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令人感慨的,不止是他当日登上幽州台的所闻所见;对于这本流行了三百余年的《古文观止》,也多少有这种令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惋惜。正是在此强烈的感叹之余,我们心有所愿,想编制出一部书来,让今人能够看到我国古文发展历史的整个身影,看到其全神全貌,展现出我国几千年来古文创作的各种迥然不同的文风、文骨、文胆、文思、文路、文巧、文情、文变的全部风采来。

规模与框架,是一本书,特别是一部文章选本的龙骨。吴氏《古文观止》之所以一出,便屏退了《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关键》、《古文范》等书于深丛博奥的学者钻研的冷藏库中,就在于它的规模不大不小,正是适中,正适合于一般人的案头常置、袋中常携、枕边常放的分量。过长,则卷帙浩繁,翻找不便;过简,则只见鳞爪,而不见全豹。在数学上,有一个“黄金分割法”上的最佳选择点,量吴氏叔侄未必熟谙数学,精于计算,但他们设馆一生,授徒众多,深知一般初始入径的学子们的习惯癖好,此书原本就是为着生徒们求学古文而准备的教辅材料,因之他们日积月累,长期探寻,终于暗中摸索到,或者说有意无意地契合到,这个黄金分割点的最佳数值――二百二十二篇。

有人曾经惊叹吴氏叔侄以一个平凡的人能够创造文坛上如此不平凡的奇迹,“一部并不起眼的选本问世后,立即风行海内,历久不衰”,实是一个难解的奥秘。而今,我解这个奥秘,那便是他们摸索到了黄金分割点,找到了浩繁与适用、宽泛与简要之间千金难买的宝贵契合点。这个宝贵的数值,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我们这本命名为《古文真正观止》的书,便把这黄金分割点上的宝贵数值,一分一毫也不改动地继承下来。近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编古文观止》或《古文观止新编》之类的书问世;但不是朝花夕拾,便是被烟波浩渺的书海所淹没,没过多久就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想要找读的,还是,也还只能是,那部抱残守缺的老《古文观止》。仔细考究一下,没有选好这个宝贵的黄金分割点,不能不是重大的原因之一。这是我在长期困惑中的偶然心得。至于全书结构、编排体例、选文标准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亦有自己的一点心得。比如在编排上,我们除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外,而且尽量地考虑到前后文的关联,使上一篇与下一篇多少有些牵扯、循序与前因后果的关系,例如,我们把列子放在庄子下边,因为庄子文章刚刚提到列子,这样,列子的出场便不突然,有所铺垫;再如,刚刚推出曾巩(字子固),接着下一篇,便是王安石的《同学一曲别子固》。尽量地使它像一本有逻辑黏合的书,能够一口气地读下去,而不是一筐马铃薯、山药蛋,一倒出来满地骨碌,谁也不挨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