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不像是个技术狂人。事实上,他在新罕布什尔老家隐居六年,一心从事新书的研究和写作,只是偶尔出门,打打官司,出席一下自己电影的首映。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只会从故纸堆中寻找阴谋线索的作家
,却同意其六年来的首部小说《失落的符号》同时发行电子书版本。
布朗先生将因此成为出版业的救世主,还是纸书时代的掘墓人呢?
丹・布朗今年在根据其小说《天使与魔鬼》改编的同名电影首映礼上
《失落的符号》将于9月15日上市,兰登书屋旗下的诺普夫道布尔戴书局已宣布其精装本将首轮印刷650万册。
毫无疑问,这将是“哈利・波特”系列之后世界图书业的头号大书。而此前,从未有过哪本超级畅销书选择同时发行电子书,七本《哈利・波特》尽管不断受到网络盗版的袭扰,却始终拒绝推出正版电子书。
网上最大书店亚马逊已经开始提供电子书版《失落的符号》的预订。该书定价29.95美元,精装本在亚马逊的预订价为16.17美元,而基于其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电子版预订价仅为9.99美元。
此前,兰登书屋对是否推出电子版一直犹疑难定,却最终被亚马逊说服。“现在,围绕着电子书版《失落的符号》,我们所有的安全与后勤问题都已得到解决,电子书将与精装本在9月15日同时发行。”诺普夫道布尔戴的发言人苏珊娜・赫兹发表声明称。
许多人将此事看做电子书革命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或许以此为分水岭,纸书将一路败退,最终被电子书新贵赶下历史舞台。
企鹅旗下维京书局的编辑主任乔尔・里科特对伦敦《观察家报》表示:“电子书正在非常快速地成为出版业的现实,而《失落的符号》将成为近年来最旺销的图书之一。一旦人们能在不同的书之间轻易转换,在线查寻参考书目,并能切换到有声阅读,那么一切都会迅速发生改变。”
亚马逊或电子书的胜利
同日发行的9.99美元《失落的符号》,标志着亚马逊与出版业较量过程中的一大胜利。它可以借此向其他仍处观望中的出版巨头们展示:如果兰登书屋和丹・布朗都可以将本年度的头号大书拿出来,同时发售电子版,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出版业一直对亚马逊的电子书定价体系疑虑重重,认为过低的电子版会影响其高价精装本的市场销售。如果读者能够只花10块钱就买到新书,为什么还会花16块钱甚至更多去买纸书?因此,大多数主要出版商均选择延期推出电子书。CNET8月21日的文章认为,出版业实际上是害怕亚马逊同时在精装书和Kindle两种渠道上掌握太多的话事权。Kindle的阵营越大,他们的定价能力就越弱。
这种情况几乎与苹果公司与唱片业的较量如出一辙。苹果的iTunes在网上音乐销售领域一枝独大,在定价方面几乎说一不二。图书业目前高度警惕,以免将来落入和唱片公司一样任人宰割的境地。
现在,他们可以再等20天,看看《失落的符号》是否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接下来的另一本超级畅销书――斯蒂芬・金的《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将于今年11月10日上市,该书定价35美元,而亚马逊与其出版商西蒙和舒斯特就同日发行Kindle版的谈判仍未有结果,亚马逊9.99美元的定价体系能否再次胜出,仍是未知数。
我们也不能忘记,亚马逊不仅卖电子书,同时也是其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唯一开发商和经销商。《失落的符号》及其显而易见的拉动作用,可能让更多的读者成为Kindle的用户。
出版商乐今日,忧未来
事实上,至今无人能够断定,这场电子书革命到底对出版业意味着什么。出版商们的公开态度,大多是谨慎乐观。“傻子才不对电子书投资呢!”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的道格・阿马托最近说。阿布扎比的《国民报》(The National)8月22日刊文认为,其实出版商更多的是“盲目的恐惧和轻蔑”,这两点在他们与新技术打交道的过程中皆可窥见,比如电子版定价的虚高,数字权限管理系统(DRM)的繁琐。
尽管如此,电子书对出版商而言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否则这种东西根本就不会被允许存在。亚马逊对电子版的新书执行9.99美元的定价策略,相对于该店精装本新书15美元左右的销售价格,虽然低了不少,但出版商无异于从中坐享其成。说到底,电子书只是一堆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符号,省了纸张、油墨、装订、运输、库存的费用,连滞销书最后返货,并化成纸浆的处理费用都不存在。即便算上本来由纸书独立承担的稿酬、版税、编辑、校对、排版,以至促销费用,9.99美元的价格,仍然让电子书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出版商周刊》今年5月指出,亚马逊每卖出一本电子书,几乎都在赔钱。这是因为电子书和纸本书均依纸书定价,按同样的折扣结算。亚马逊以高利诱惑出版商发行电子书,以低价吸引读者,“赔本赚吆喝”的策略背后,是希图借以卖出更多的Kindle阅读器。有人估计,每有一本电子书售出,出版商可得利75%。
想想看,要是首印650万册的《失落的符号》一本纸书都不卖,还按现在的定价,交由亚马逊去卖电子版,那该省下多少纸墨人工――出版商岂不是赚得更多?
他们不会那样做,至少现在还不会。尽管目前的“电子墨”显示技术已大大拉近了读屏与读书的体验,但我们仍然无法确认读者是否更钟情于在屏幕上读书。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显示器与纸的区别。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脑前浏览网页,却很难对着屏幕读上一个小时的书。这说明,读“真书”和读电子书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或许颇为神秘,可它却是有可能阻止纸书被电子书吞噬的最后希望。
我始终认为,书终究是一种文化产品,甚至是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堆字符。相信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对书的未来抱有信心,哪怕人家说我们顽固、保守,看不起我们这些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