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高校间听讲座的经验来看,尽管在讲座的多样性、专业性和举办的密度上大大超过校外文化讲座,并且往往能提供更大的会场容纳听众。但是常常时间安排上相对严格,很少出现主讲人应听众问题踊跃而延长讲座时间的现象(比如笔者参加的这次讲座就比计划时间超出一个多小时,而且讲座人非常鼓励听众提问),且会场较为正式,区别于一定装饰效果和轻松的讲座环境;并且由于专业性强,而讲座人的头衔、教授称号等被强烈介绍宣传,讲座人与听众(大部分是高校学生,且常有学生被系里要求参加的情况)间的身份距离还是很突出,则往往会有主讲结束而发问冷场或拘束,思想互动交流有限的状况;再次,校内讲座不可避免的会有学校假期这一冷清的空档,主要听众群会“流失”,而此时正是校外文化讲座作为“补充”力量,继续丰富和传达文化信息,及时为讲座人和听众提供交流机会;最后,笔者以为,高校或研究所的讲座在丰富性和前沿性上很有优势,但缺少广泛的宣传。如果没有高校学生自发而积极地在网上发帖搜集各院校的讲座信息,没有学生、教师间的相互转达,其讲座的优势并不能及时被更广泛的认识和体现,那么,不仅不同高校间讲座还是有信息“壁垒”的,而且突破仅在专业内“读书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前景也尚在远方。
当社会上不仅有大众的图书馆、博物馆系列讲座,有多样而特色的文化书店讲座,当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关心大众的文化精神生活而走向媒体,我们的高校讲座,是否感到隐忧呢?思想交流,从来需要引导和互动,高校生也同样期待较为“小众”而活跃的校内讲座,以便有效地参与其中,碰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