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确实如小说般“精彩”,在宋鸿兵笔下
两年以来,关于《货币战争》的争论不可谓不激烈,然而,这些争论很少是就书中的史实、论证和观点展开的。就笔者所见,对此书严肃的批评只有2007年《财经》杂志上胡祖六的《“子虚乌有”的货币战争》一文。而大多数争论都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有人批评《货币战争》是在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宋鸿兵则反过来指责批评他的人“属于某些利益集团”,代表了向中国渗透的西方金融势力的利益;有人问宋鸿兵自称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为什么加入了美国国籍,宋鸿兵则回答说:“像杨振宁教授,也是美国国籍,但是你不能说他不爱国。”……双方都在做诛心之论,自然争不出什么结果。
事实上,所谓阴谋论,就是由一个个的诛心之论构成的。一件事实摆在哪里,当事人的动机如何,只有上帝才知道,因此,诛心之论基本上不可能被“证伪”,阴谋论也就能够屹立不倒。上个月,《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出版后持续畅销,就表明,争议并没有损害到读者对《货币战争》的信任。
对我而言,财经图书本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翻看了两本《货币战争》后,倒是对金融史以及货币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买了凯恩斯的《货币论》、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准备恶补一番。就此而言,我非常感谢宋鸿兵先生激发了我这方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