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

2009-09-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子桐 我有话说

2009年3月27日,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出席中国“俄语年”开幕式

2009年3月27日,中国“俄语年”在北京正式开幕,掀起了又一波学习

俄语、了解俄罗斯文化的热潮。中国“俄语年”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中国俄语学科的发展,促进中俄两国友谊和教育、学术、文化领域的交流,起到哪些积极作用?本刊就此专访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郝平。

读书报:中俄两国在成功互办“国家年”活动的基础上,又继续互办“语言年”活动。请您介绍一下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的背景情况。

郝平:2006年和2007年,中俄双方相互在对方国家成功举办了“国家年”活动。为延续中俄“国家年”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增进中俄传统友谊,巩固两国长期睦邻友好的社会基础,密切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并不断迈上新台阶,中俄“国家年”活动结束之际,双方决定于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

中俄双方高度重视“语言年”活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与俄总统、总理、副总理会见、会谈时,双方多次指出要设计和举办好“俄语年”和“汉语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互致贺电时,正式宣布启动了中俄“语言年”活动。

为保障中俄“语言年”活动的成功举办,根据中俄两国元首关于成立高级别“语言年”组委会的指示精神,结合中俄“语言年”活动可能涉及的领域,在充分依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方成立了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任主席的“语言年”中方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俄方也成立了由茹科夫副总理担任主席的“语言年”俄方组委会,秘书处设在联邦教育署。

去年在中国政府的倡议下,中俄双方同意把人文交流纳入中俄战略对话的议事日程,提高了人文交流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层次。2008年10月26日,在中俄战略对话的框架下,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与茹科夫副总理批准通过了2009中国“俄语年”活动初步清单。2009年3月27日,中国“俄语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温家宝总理和普京总理为开幕式发来贺电,刘延东国务委员和茹科夫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两国领导人对“俄语年”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学习俄语,加深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读书报: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是基于什么理念和宗旨?我们应当怎样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国“俄语年”活动?

郝平: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是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是继双方成功互办“国家年”之后,为进一步推进中俄世代友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大举措。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祝贺中国“俄语年”开幕的贺电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俄语年”活动的成功举办,提高了中国俄语教学水平,促进了中国俄语学科的发展,增进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中俄两国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使中俄友好互利合作取得新的成果。

  读书报:请您介绍一下中俄两国在“俄语年”框架下举办的具体活动。

郝平:在这次中国“俄语年”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一个中心:即以北京为中心,在北京举办开、闭幕式及其他较大规模的“俄语年”系列活动,营造“俄语年”的中心氛围。

两条主线:一条线横穿东西,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边境省、区为龙头,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黑河、满洲里、伊春等口岸城市为依托,由各省、自治区牵头组织成规模、有影响的“俄语年”系列活动;另一条线纵贯南北,以三亚、广州、武汉、上海、南京、济南等城市为主体,同时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纳入这条主线,组织举办好相关“俄语年”活动。

中国“俄语年”活动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个城市全面铺开,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区、各部门已共计举办了100多场“俄语年”活动,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要特别指出的是,应俄罗斯政府的邀请和安排,2009年7月23日―8月12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灾区的500多名中小学生在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疗养,孩子们与俄罗斯小朋友联谊,参加俄语学习、参观游览、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加深两国青少年友谊、增进相互了解都有着极为长远的意义。

9月7日,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九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我作为分委会中方主席,会晤了分委会俄方主席、俄罗斯联邦教育署署长布拉耶夫。布拉耶夫先生对中国“俄语年”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俄语年”活动繁荣了中俄两国人文合作,并表示将把中国“俄语年”活动的成功经验运用于举办俄罗斯“汉语年”的各项工作当中。我们在莫斯科会晤期间,相约在金秋的北京再次相聚,共同庆祝中国“俄语年”胜利闭幕。

读书报:中国“俄语年”活动中有哪些特别突出的亮点?

郝平:“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是中国“俄语年”的国家级文化项目,也是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俄建交60周年为契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俄罗斯外交部、文化部、俄罗斯主流媒体等曾多次表示,该活动是中国“俄语年”期间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活动。

“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由外交部、教育部、对外友协支持,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共同承办,俄罗斯驻华使馆及俄驻广州、上海、沈阳三地总领馆协办。整个活动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策划并发起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总体协调作用。

群众性、参与性、权威性,是“情动俄罗斯”活动最突出的特点。自5月26日活动启动至今,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一万多名俄罗斯歌曲爱好者纷纷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报名参加。该活动官方网站首页的日均访问量约为58000次,日均访问人数为4000人左右。经过全国几十座城市的海选,全国八大唱区(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南、华东、网络、广播)于7月底产生了40强选手进京参加复赛。8月底,从复赛中脱颖而出的全国15强选手又远赴莫斯科,进行采风和汇报演出。中国歌手的俄语歌曲演唱,得到了俄罗斯艺术家的高度评价。该活动的全国总决赛将于9月底举行。

这项活动以“唤起记忆,传承友谊”为宗旨,以歌曲演唱这种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顾建国60周年走过的难忘岁月,唤起老一辈人难以割舍的俄罗斯情结,同时加深了年轻一代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开展。

  读书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俄语教学的现状。

郝平:中国俄语教学分成专业俄语教学、大学公共俄语教学和中学俄语教学三个方面。中国“俄语年”活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俄语教学研究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青年学生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文化。

首先,在专业俄语层面:目前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103所,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的有90所。全国俄语专业在校生已经超过了1.2万人,俄语专业教师1200人,俄语专业教师博士化比率与其他外语学科相比是最高的。

我国专业俄语教学总体状况很好,近年来呈上升势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受全球化的冲击和干扰,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提升并不高,培养出的高精尖翻译人才不多,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任务艰巨。

其次,在大学公共俄语方面:十年前几乎所有大学都大量开设的公共俄语课,如今已几乎全线萎靡甚至停开。2002年全国大学公共俄语四级统考报名人数还达到23927人,2008年已经锐减到11248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减少了一半以上。据统计,2008年全国开设公共俄语课程的高校有414所,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在校学生数约4.5万人。

大学公共俄语教学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教学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俄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学专业教学与公共俄语教学的内容相互分离,所学的俄语知识甚至是基本的语言词汇多是限于日常交际领域,没有根据专业需要配合辅助性的教学设计;因为缺乏专业教师配备,没有合适的专业俄语阅读教材,学生在校期间的俄语学习缺乏连续性,俄语水平停留在基础阶段;加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学习情绪低落,过四级是他们的唯一目标,之后马上改弦更张去学英语。

第三,在中学俄语教学方面:我国中学俄语教学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湖北等省,我国目前中学学习俄语学生总数也不超过10万人。但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俄语的中学生曾超过30万人。

  读书报:您提到我国俄语教学的现状,那么您认为在改革与发展俄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平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使学生既练就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郝平:过去,大学文学院外文系的学生不仅学习本专业的语言,还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和哲学,精通一门或多门外文,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和思想家。但后来外文系改名外语系,一字之易,却突出的是“偏狭的外语工具观”。把外语作为工具,把外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这就容易导致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要培养的外语人才,是国家所迫切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还要在此基础上,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

我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全国俄语专业毕业生2496人,就业率89.8%,其就业的主要流向(占已就业人数比例):党政机关占3.9%,高等学校占3.1%,中初级教学单位占2.1%,国有企业占11.1%,三资企业占4.1%,中小民营企业占37.3%,灵活就业占15.8%,升学占13.9%,出国出境占3.8%。据对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基本是重点外语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2008年俄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这19所院校俄语专业毕业生的总就业率高达97%,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俄语通才培养的力度,相信俄语毕业生就业率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这将满足国家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寄望于中俄语言文化交流能够为俄语通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总的来说,俄语专业的学生要在打好坚实的俄语基础的同时,认真学习俄罗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读书报:结合中国“俄语年”的活动,您认为语言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融合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

郝平:首先,语言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媒介。在每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变革和语言学的发展往往能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文艺复兴的开端,就是欧洲人重新掌握了古代的希腊文字,通过对古希腊经典著作的解读,一下子走出了中世纪,重新发现了希腊,把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先驱,积极倡导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培育了思想文化土壤,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就曾把语言学对人文学科的影响比作物理学中牛顿学说的出现所引起的革命。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友好交流的工具和桥梁。“俄语年”活动将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曾经饱含热情地赞美俄语,称其为“伟大、有力、真实、自由的语言”。中国“俄语年”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人民以俄语为载体,更好地了解俄罗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俄罗斯人民的内心世界,扩大沟通和增进友谊,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书报:2010年将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您对明年举办的“汉语年”有何期待?

郝平:据统计,2008年在中国学习汉语专业的俄罗斯人为6693人,占俄罗斯在中国学习总人数的74.87%,在我周边国家中,仅次于韩国和日本,列第三位,在欧洲国家居于首位。

谈到明年的汉语年,我认为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将会进一步推动汉语和俄语在对方国家的推广,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巩固两国世代睦邻友好的社会基础。

中方愿与俄方一起,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精心设计,周密部署,像举办“国家年”一样,把明年的俄罗斯“汉语年”活动设计好、举办好,圆满落实两国领导人做出的这一政治决定。

我们相信,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明年的俄罗斯“汉语年”各项活动办好,把两国的语言学习热潮进一步引向深入,使中俄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思想深入人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