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的化石

2009-09-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傅璇琮 我有话说
木斋君在经历了90年代的编书生涯之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了他个人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学术之旅,其中的《苏东坡研究》、《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特别是本世纪之后出版的《宋词体演变史》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他关于古诗十九首和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关于词体并非如同胡适所说产生于民间,而
是产生于盛唐宫廷的论断,在当今之学术界,都可以说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见解。从主编大型工具书到创建系统的中国诗歌史演变规律的学术体系,我想,这在中国当代学术上真是极为罕见的一例,确实值得研究。

木斋君何以有这样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他的这些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对于学术界同仁来说,至少对于我来说,一直不得其解。直到看了《历史的化石》(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我对木斋君的历史,对他的个人奋斗史、成长史,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想起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诚然,古今之大学问者,大诗人,大成就者,都会有极为特殊的、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所谓“天之降大任于斯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特殊磨砺。因此,接到书稿之时,我虽然忙于一部书稿的审读工作,却几乎是即刻就被木斋君的这本传记所深深吸引,而且,看得很动情,几乎是连续两三个晚上,都因思绪不平而难以入眠。通读全书,竟知木斋君于1968年,才17岁,初中二年级,即于八月份自北京远赴内蒙古插队,后曾转迁于当地和平学校教书,1976年分配到煤矿工作,实际上仍然维持知青身份,一直延续到198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前后竟有15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坎坷,我想,也正是长达15年的这种精神放逐和肉体磨练,才有了后来的学者木斋、诗人木斋、作家木斋。

特殊的人生境遇,培育了木斋极为难得的倔强和率真的性格,一直到现在,木斋还保持着这种难得一见的童心、率真和倔强,并且,在他从事学术研究之后,这种个人性格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转型成为求真、求实、坚忍不拔、不看别人脸色的学术品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学者,并非才华不够,而是其学术品格有所局限,从而限制了其应有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方法。所谓欲有非常之事,先须是非常之人。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其论学著作《文史通义》中曾谓:“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所谓“独断之学”,即有独创之见,章学诚明确提出,既要有不依附他人的独断之学,又要有专心沉潜的考索之功,这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两条途径。如前所述,木斋君在学术研究中力求新见,如论证词体发生乃是盛唐宫廷音乐变革的结果;论证十九首并非两汉之作,而是建安时代曹植等人的作品,其中又与曹植、甄后之间的隐情有关。这些,当会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实际上体现了木斋理性思辨的深度。木斋君自言:“我在当下以及此前此后所从事的一切,都是知青时代所播下的种子的结果”,确实,披览木斋的这本自传可以看出,在这十五年中,他不仅争取时间读书、写作,还加强思考,“从而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这些,正是木斋君之所以能在学术界脱颖而出,卓然名家的个人生命史、奋斗史的内在原因。

这是一部回忆录,又应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引述不少当时的诗作,确深含诗情。这当可引起有文革经略并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界和文化界同仁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向很爱看传记文学,特别是具有强烈真实感的自传或者是名人传记,传记文学中,又特别爱看能写出其中成长历程、奋斗史历程的传记。其中的因缘,也可能与希望通过自传文学,看到更多他者心灵深处的隐秘,从而成为自己人生旅程的可资借鉴之物。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好看,大抵就与这种揭示人物心灵的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官方修史,其中的人物往往脱略这种心灵深度,传主大多成为了抽象的符号,也就缺失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感受。木斋的这部自传,真实、真诚,以及时时尝试的心灵揭秘,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其次,作者由于是自少年时代立志为诗人,诗作伴随作者的人生之旅一路走来,因此,整个书稿洋溢着诗性的光辉,令人有赏心悦目的审美的愉悦。俄苏文学中曾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西方则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世界名著,脍炙人口。木斋君作为诗人、学者、作家,又有着这样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我们有理由期望木斋君也能写出一部这样的名篇佳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