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斑马线”大有日渐兴盛的趋势。成都、杭州的爱心斑马线,洛阳出现的牡丹斑马线……“让枯燥的斑马
说其不可能,主要缘于以下两点:一是这样的创意根本“没文化”。众所周知,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是需要一定的氛围和载体才能体现的。离开了特定氛围,文化就会显得很滑稽,很可笑,就好像把舞台上非常美的戏曲程式,也硬生生搬到实际生活中一样。类似“文化斑马线”这样的创意,不是对文化的发扬光大,而是通过庸俗化手段,变相糟蹋文化。从书画作品的特点来说,最好的欣赏,只适合在一个安静、清幽的环境下,以平面的装裱,张挂在最佳视角,再加一副从容不迫的心态,才有可能。喷涂在马路上,嘈杂的环境,被人踩车轧的作品,使人的欣赏兴趣、心态不可能好。而且以马路为载体,人的眼睛与作品形成的角度太小,让人很难看到作品的全貌。从作品本身看,原画面被人为放大数倍,也难保不会失真。
二是这样的创意危害交通秩序。作为重要的交通标识,斑马线的基本职能,决定了其不应该能让所谓的“文化”来喧宾夺主。道理很简单,在交通路口,欣赏书法的“品”,与保障安全需要的聚精会神,容易形成顾此失彼。驾车者半秒钟的分神,就可能酿成交通事故。美化环境,让城市富有文化底蕴,应该体现在其它方面,万不可在交通设施上打主意。
十几年前,北京各大立交桥的桥名,遍请著名书法家来题写,每座立交桥的桥头,都张挂着一幅“桥名书法”。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桥名,就是萧劳的手笔。可是这一“文化盛景”只保存了不长时间就撤掉了,最终全部改成蓝底、白字、黑体字型的统一格式。据称,当初的创意与后来的纠正,就是走了现在不少城市眼下又在走的弯路――因为交通标识的基本职能,决定着对其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统一规范、醒目易识,任何与此相冲突的花哨,都应该被禁止。
在马路上喷书法,完全是把不合适的物品放在了不合适的地方,既糟蹋了文化,也害了交通。这样两伤的创意,不仅毫无必要,也容易给人带来浮躁的联想。因此,政府的公共服务,应该多做一些更紧迫的国计民生之事,而没必要在这些事情上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