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如果希望通过细读《黑色电影》([美]詹姆斯・纳雷摩尔著,徐展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来寻找“黑色电影”的外延,结果会很无奈,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可以宽泛地归纳为“黑色电影”的就有数
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本书的副标题可以是“看待美国黑色电影的七种方法”。其中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也许是第三章“从黑暗电影到黑名单:审查制度和政治”。在海斯法案的威慑下,美国的电影工作者们不得不用晦涩、暧昧的场景来表达原本就很阴郁的主题。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页1940年代美国电影送审的标准报表,在主角的身份描述中,职业一栏有银行家、律师、医生、记者等数个选项,官员一栏有法官、治安法官、警察、地方检察官、县治安官等数个选项。更有趣的是,报表还要详细交代酒精画面出现在什么地点(有夜总会、酒吧、沙龙、家庭内部等选项),喝酒镜头多不多,法庭戏是尊重式的还是调侃式的,是否出现通奸、离婚、自杀、酗酒等场景,犯罪的类型乃至罪犯的命运等都需要详细说明。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考虑到这张表格,那些经典的黑色电影能够被制作出来就显得非比寻常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也许对于黑色电影中那些故意营造出来的含混的主题、昏暗的灯光和街道以及对罪犯的同情等观感,都能安之若素。在意大利导演多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中,我们曾经很有幸地见识过电影审查员的能量。
比晦涩的黑色电影更早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横扫内地各个录像厅的香港功夫片和警匪片。很显然,经过无数香港警匪片洗礼的70后、80后(也许还有90后)观众,大都无需《廉政公署全传》这部书来普及香港反腐败的基本常识。书名是“全传”,但实际是香港廉政公署办案的纪实文学,从廉署成立之初查办的香港总警司葛柏案,到娱乐明星谢霆锋车祸顶包案,再到创维老总黄宏生等巨富大佬的经济案件。作者在详细描述廉署一桩桩的办案过程时,不断穿插介绍廉政公署的基本情况。在当代社会,我们对于人性有了更多的理解。在香港贪腐成风的1970年代,消防员如果没有收到“开喉费”(消防水枪),宁愿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将房屋化为灰烬而无动于衷。到如今,经过廉政公署的努力,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廉洁的地区之一。我们都想知道廉署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到底是善于制造话题的共和联动出品的图书,在前勒口上就列出了六条成功的模式,其中的第三条说:“法律赋予特权并有法律程序作为保障,实行‘零度容忍’,贪1元都要处理。”
再回到黑色电影,曾经执导了经典黑色电影《唐人街》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因为强奸幼女被美国警方通缉了30年后终于在瑞士被捕。这事究竟如何了结,目前还不得而知,可是他预备根据政治惊险小说《影子写手》改编的电影,却肯定要推迟了。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恐怕还不在于其惊险或悬疑,而是书中的主人公卸任英国首相亚当・朗,是否就是在影射布莱尔,有太多的细节让读者不得不这么猜想:积极参与中东反恐战争,与美国关系紧密,甚至书中重要的线索――朗与前任外交大臣瑞卡特的矛盾,也与布莱尔当年突然撤换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暗合……太多的细节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游走,让读者怀疑这是影子还是真正的身体。
十月长假期间参加了中学同学聚会,想起中学的物理老师Y,Y在给我们讲光学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曾对还懵懵懂懂的我们说:“黑夜里,有多少罪恶在发生啊!”那时的我们当然还不知道顾城和他的名句,现在想来,即便有黑色的眼睛,就一定愿意并且能找到光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