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明:今年10月30日,第22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大学出版界一年一度的盛会,同行们相聚厦门,我们非常高兴。作为福
读书报:目前大学出版社改制工作正在进行,许多地方出版集团等已经进入资本运作阶段,大学社下一步是否也准备进行这方面尝试?
蒋东明:第六次全国高校会议强调,要通过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出版体系,形成“大而强”的集团化高校出版社与“专、精、特”的高校出版社并存互补的多层次出版格局。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学社通过整合学校的资源,形成内涵式扩张的集团,有的大学社则开始尝试走与外部联合的外延式集团化发展道路,但由于客观上,大学社产权是属于母体大学的,让几家社分别出资、出人成立集团,从目前的条件看还是不现实的。所以目前这些联合体的尝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因此,积聚自身力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了大学社较为可行的集团化模式。而这类可集团化运作的大学社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大学社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读书报:您认为高校教材数字化趋势将如何影响高校教材市场?
蒋东明:教材数字化肯定是一个趋势,对高校教材的市场也一定会有影响。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影响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影响的地域也会不同。对以出版高校教材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突出问题是人才问题。在观念、资金和销售手段上尽管也有难题,但都是可以克服的。
读书报:突出特色已经成为各社的努力方向,您社将如何强化和做足特色呢?明年您社在图书出版和发展战略上将有哪些创新举措?
蒋东明:我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品牌成熟,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校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出版社首次评级中,我们被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并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是福建省唯一的一级出版社,这是全体员工辛勤劳动的收获,是扎扎实实、不张扬的结果。我社要站在更高的起点,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充分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坚持学术为本,实施精品战略。我们秉承“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我社的出版优势。目前在台湾问题、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财经、法学、广告学及古籍整理方面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我们认为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是符合我社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还会继续朝这一方向努力。近期推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庄国土教授的《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此书系“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项目;为庆祝国庆60周年,隆重推出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任总主编的一套八册的《共和国60年法学论争实录》,著名农村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教授许经勇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60年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机构,是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我社发挥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出版的台湾研究图书包括台湾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文学等领域。我们将继续在“台”字上做足文章,目前启动的大型出版项目有福建省海西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闽学大典》。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扩大,我社将努力构筑两岸出版交流的平台和高校出版界最大的台湾研究读物出版基地,不断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