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一个显著趋势是“综合化”。高等院校纷纷调整、增设专业,高校合并一时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同时,很多学校逐渐认识到本科专业划分过细带来的弊端,提
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名牌大学举“通识教育”之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例如修订教学计划、宽口径培养、自由选课、增设通选课等,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针对部分大一新生推迟专业划分的小规模实验,例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现为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基科班”、北京师范大学的“励耘实验班”、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时至今日,这些改革已走过将近十年,其效果如何,似乎早已淡出了公众视野;其经验教训,虽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做出定论的,但却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最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正是一群关心大学发展的“寻宝人”写的“寻宝指南”。
本书围绕北京大学于2001年正式实施的“元培计划”,以对其推行背景、实施途径、具体措施及对学生影响的多项研究为基础,结合对通识教育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对各地区实施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追溯与比较,就“如何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作了思考与回答。可以说,本书对“元培计划”的剖析是“淋漓尽致”的,具体深入到招生、学制、选择专业和课程、导师制等各个方面,还追溯和回顾了“元培计划”的前身文理实验班的状况,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而详细的资料。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伴随角度多样性的却是理论分析方面的略显单薄,全书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线索,在很多问题上也没有做深入讨论。
实际上,当前的通识教育改革主要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而在欧洲,很多大学并未像美国大学那样强调通识教育,很多欧洲人认为他们的普通中学教育已经承担了“做人”的教育的任务,大学中的通识教育部分是贯穿于专业的培养之中。这种差别提醒我们,应该整体的考虑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应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在高教大众化背景下,以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为立足点,对通识教育、高中的文理分科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将会有更加宽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