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藏书票的民族意蕴

2009-11-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显功 我有话说
西方的藏书票艺术在近20余年引起了我国许多艺术家和图书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版画家们为此倾注了很大的创作热情,纷纷将各自稔熟的版画技法运用到藏书票创作之中,奉献出了一批缤纷灿烂的作品,为塑造中国特色的藏书票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藏书票是藏书文化中的一项专题内容,早在19世

纪后期起就已成为人们收藏和研究的对象。作为源自西方藏书文化的书籍持有者标志,它精巧微小的画面曾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参与创作,许多艺术大师也不因其小而不屑一顾,从丢勒、霍加斯、比尤伊克,到马奈、埃舍尔、马蒂斯等西方大画家均创作过藏书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收藏家们的掌上明珠。1984年3月北京成立“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后,标志着中国藏书票艺术的传播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以版画家为主的藏书票创作群体。经李桦、杨可扬、李平凡、梁栋等著名版画家的积极倡导,中国藏书票从少数艺术家把玩的“版画珍珠”逐步走进众人的视野,成为文化与收藏领域人们关注的对象。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藏书票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深受国际同行的注目。

对中国的艺术家而言,藏书票创作的再次兴起并不是由社会的使用需求所激发起来的。许多艺术家只是出于艺术的“自娱性”而投入其中,模仿性的接受是藏书票创作的原始基础,其创作的动机除艺术家自用装饰图书外,并不是以其他票主的使用为实际出发点,而往往是以展览和友情为交流目的。这种没有功利性的“自娱性”创作是我国当代藏书票兴起初期的主要特征。一批富有成就的中老年艺术家,常把藏书票作为专业创作之外的“余兴”与“补白”,心无旁骛,艺趣天成。虽然那时期的部分藏书票作品不十分讲究规范,但这些玲珑可爱的作品,清纯质朴,出自创作者胸臆,确是人皆赞誉的“版画珍珠”。

虽然藏书票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产物,但东方人接受藏书票后,必然会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固有的民族艺术风格去展示,以积淀的文化内涵去释读。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藏书票创作中,除版画家们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较快进入藏书票创作领域外,其他艺术家也在跃跃欲试。著名的年画艺术家白逸如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将年画融入藏书票创作之中是白逸如的开创之举。她认为“一枚成功的藏书票是完整的艺术品,它比年画更加集中,精致”。可见,她是以超越年画的艺术理念进行藏书票创作探索的,她从早期“自娱性”创作过渡到“自觉性”创作后,她的藏书票艺术追求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可贵的是她的藏书票作品将传统年画中具有文化寓意型和精神向往型的形象意蕴充实提高,将这些昔日的时尚转化为今日的经典。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令人从中感悟到传统的魅力和民俗的情趣给予我们的几多启迪。

中国民间文化中有许多富于生命力的文化元素。这些内容长期浸润于民心之中,滋长于城乡之间,既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流行时尚,也是文化传承中的共同传统;既是民族文化积淀中的公认经典,也是民俗生活中的集体意识。这些历史上的“时尚”、“传统”、“经典”和“意识”,在社会的变迁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经历了文化的扬弃和文化的回归。我们还注意到,西方藏书票题材已有不少常见的共同创作的主题,它们均源自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圣经》等,既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构成了西方藏书票的内容特色。而我国藏书票不但缺少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文化主题和持久性创作的焦点,更缺少被国际藏书票艺术家们所喜爱并认同的创作主题。虽然中国藏书票创作总量很多,在前几届世界藏书票大会上入选参展的数量曾经名列前茅(2004年第30届世界藏书票大会上入选展览数量锐减),但国际同行们并未从中接受中国主题进行普遍性创作。其实,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素材,民间文化正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应努力从中国博大的文化体系中,综合概括出一批主题性题材进行创作,既形成民族化的藏书票特色,又走向世界,向世界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理性地总结分析我国藏书票发展的现状,建立中国特色的藏书票创作主题分类体系,让中国特色的藏书票题材在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中展现民族性,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并存互容中,提升和丰富中国的藏书票创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