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精神: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经验

2009-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利芳 我有话说

金奖文库的30部作品是管窥60年成就的一个窗口。整体透视这些跨越各个时代、风格各异、辐射于儿童各年龄阶段、艺术情感醇厚、童心气质透明、文化意味隽永、民族精神挺直的优秀作品,相信读者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与审美震惊。

童年的“变”与“不变”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是关于儿童的文学,是为了儿童的文学。艺术地再现童年经验、捕捉童年感觉、反映童年问题是儿童文学基本的文学目标。新中国诞生6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在其中发展成长着的儿童文学应和时代声音,在不同代际中艺术地记录与表现了“童年的社会性特征”与“儿童性”本身。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可以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品鉴30部作品会发现其间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张力。就前者来讲,现代中国童年发展演变的社会性形态,如战争年代的童年、和平建设年代的童年、文革记忆、改革开放年代(包括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的童年等,无论是作为社会背景,还是作为童年场景,或者是儿童观念、童年生活本身,都已经在文本中被赋予了或隐或显的深层映现与表达。这样的“童年历史”留存是非常特殊的文化思想资源,是儿童文学界同仁集体倾其心力奉献给中国社会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次,就“儿童性”本身来讲,60年长时段的跨越却没有童年认同的阻碍与隔阂。不同代际的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对儿童性的追随,对童心、童趣、童真的守望与呵护,由此而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建立起了一条宽阔通畅的“人文关怀”的大道,超越历史、社会、时代的限制而自由延伸了下来。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血脉,是整个当代文学领域中一股特殊的生命气流。

有关儿童文学中的两个主体――“成人与儿童”的关系问题,60年的文学进程提供了非常有趣的嬗变痕迹,由单纯的由上到下的关爱,到儿童主体性的逐渐浮出,成人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对话,以及更深层意义上成人主体性的彰显等,这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是意义深刻的,它标示出的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在“社会与童年”的关联度上所进行的艺术创新之路。

本土儿童文学的精神特质

纵观60年的成就,本土文学精神特质的形成是非常鲜明的。

首先在一种人民性的坚守,朴素的民间情怀中所孕育的正义、善良、勇敢的中国儿童,他们是黄帝的子孙,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是崛起中的东方古国的脊梁与希望。洪汛涛在《我心中的偶像――神笔马良》一文中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表述,“马良的名片上,没有字,只是黄黄的颜色,记载着:马良在黄土高原上出生,喝黄河水长大。他是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他是黄帝的子孙。……马良在画龙。龙是他的家族,他是龙的种。……”这个朴素的认识中内蕴了中国儿童文学最纯净的精神气质,它弥散在不同时期作家的文本中,绘就了无数个中国的“马良”。“马良”是中国儿童文学出示给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张名片。在葛翠琳的《野葡萄》、任大星的《双筒猎枪》、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张之路的《第三军团》、常新港的《独船》等作品中,如此质朴明净的精神气质被反复映现。

其次是沉静厚重的东方大爱,成为了响彻于中国儿童文学灵魂深处的大音。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通约性的主题。但是,厚重的东方意蕴的大爱却只可能纯粹地体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因为它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的人民性之中。这样的大爱氤氲于众多作家的作品中,如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这样的大爱最透彻地呈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生命能量,昭示出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是一个骨子里浸透着爱、生命同情的文明国度。

再次,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葆有非常纯粹的童年心性与审美理想,在“儿童与艺术”相融的精神家园里,在60年中一再为我们创建唯美浪漫、单纯快乐的艺术净土。跨越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金近的《狐狸打猎人》、包蕾的《猪八戒新传》、郭风的《孙悟空在我们村里》、任溶溶的《没有不好玩的时候》、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任大霖的《蟋蟀》、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樊发稼的《故乡的芦苇》、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王宜振的《红草莓的夏天》、柯岩的《妈妈不知道的事情》、高洪波的《樱桃雨》等,都对此有不同形态的艺术开掘。这些作品或对童年游戏天性有自然呈现,并同时寄寓深刻的教育内涵,或自由表达童年生命体验,行吟于诗与童话的艺术情感中。童真境界是浇灌中国儿童文学成长壮大的源头活水。

最后,与时代同行的儿童文学,正在对自然与社会作更纵深与开阔的文学表现,在思想容量与艺术实践上进行多面向开拓。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她正以年轻蓬勃、健康向上、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和谐理念迈向新的征途。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儿童文学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这样的景象。金奖文库中沈石溪的《狼王梦》、周锐的《B我消灭A我》、秦文君的《贾梅的故事》、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冰波的《外星鸟雷吉》、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三部曲》等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从现实与幻想、自然与人生、文化与哲思等多个维度,赋予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饱满的艺术涵蕴与高拔的精神视野。

汉语儿童文学的魅力

共和国60年的儿童文学让我们领悟了“汉语言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专门的文学领域,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种类,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是其无可替代的艺术生产者。

首先在语言。给孩子的汉语应是最自然、最简洁、最干净的,没有丝毫的文人气与世俗味,它直接表现出的就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思想是洁白的,因此儿童的语言是透明的。透明如清澈的小溪,涓涓流淌。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是最简单的语言,但是儿童文学作家都是语言的大师。

其次,体现在文本的结构。不管是诗歌,童话,散文,还是小说,现实的或幻想的,长篇的或短篇的,30部儿童文学在文本结构上都是完整的艺术体。在所有文学种类里,儿童文学是传统文学形式最忠实的守卫者与践行者,它不会去过渡地追求文学技巧的革新,玩弄形式上的花招,因此它也是最纯正文学品格的保留地。

30部作品在内容层面的其他文学性要素同样有充分的亮点,如儿童形象的塑造,意象的经营与析出,审美意味的达成,现代性童年思想的创建,科学的、文学的幻想等等,都既与儿童思维的文学接受和谐吻合,又最大限度体现儿童文学作为“艺术”存在的属性本身。因为30部作品艺术形态多元,风格复杂多样,限于篇幅,此处不能针对每部作品的文学性本身作出更为细致具体的对应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共和国儿童文学的30部经典代表作品,此次经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精心策划,重新以“美绘版”集体推出,其文字与图画的精美组合,又创造出了另一种形态的系列经典文本。

  《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30部),严文井、张天翼、陈伯吹、张之路、曹文轩等/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9年7月第一版,791.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