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9年这笔书账

2009-1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新伟(《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编辑) 我有话说

写这篇一年总结时,恰好看到几本2010年的书,如《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袁敏),如关于黑泽明导演的《等云到》,若干年前小说家余华就推荐的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短篇集《鳄鱼街》。这些书是未

来一年最初的重磅吧。很自然的想到了2009年初译林推出雷蒙德・卡佛《大教堂》的盛况,虽然这是一本早已出版过的小说集,我还是重读一过,并且约到于晓丹为卡佛写了一篇长文,于老师文中提到的卡佛小说的滋味――分别以前期的《我打电话的地方》和后期《大教堂》为代表,堪称发人深省。

小说

当然,也有可能别人会认为2009年的重磅是《小团圆》,但对我个人的阅读不是。美国小说家罗斯说现在的读者不大愿意读小说,此番检点,发现我也是其中之一。不过,除了两种卡佛(《大教堂》和《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两位国外“70后”的小说好歹是啃完了的。一是日本青山七惠的《窗灯》,是她成名作《一个人的好天气》之前的作品,想必之下,《窗灯》里面的两个短篇,乃是文体上的青涩,然而一如既往的自然。扎迪・史密斯的《关于美》,虽然写得密密麻麻的,其中却有大量令人发笑的段落,刻薄,但不过火。她的新近一本翻译成中文的小说《签名收藏家》,不知道味道如何?

回忆录

我对回忆录有种天生的好感,李锐女儿李南央编著的父母书信《父母昨日书》,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新史学”丛书的一种,不知道“新史学”是哪种新法,但这套书确实有不少可观的书籍,也不再是某个人的回忆录,而是群体的、时代的了。

前文化部部长英若诚的回忆录《水流云在》,是美国学者康开丽为英氏做的自传,先出英文,再翻译为中文。这部书最早是在英若诚去世后董桥写的文章里得知的,结果这次一连看了两遍,从这位世家子弟与高级干部的一生里,可以略略了解一些历史的细节。比如他在狱中的生活,比如80年代的“文化外交”。另外一位文化人启功先生的回忆录,在2009年初作为启功文集推出,此番重读,依旧觉得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不过,相比之下,美国人比尔・布莱森写的《闪亮的日子》读起来更畅快――这位写了多部作品的游记作家,《万物简史》的作者,他所提供的“霹雳小子”成长史,也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老实说我觉得布莱森的个人史简直乏善可陈,想必生于1950年代的美国男性,其经历大体仿佛,然而他能够超越乏味的个人事件,并且将那些小儿科的童年恶趣转换为国家与时代的细节(我觉得也像笑料),在于他在打捞自己童年记忆的时候,也为那个时候的国家是怎么一回事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我们才会看到50年代的世相,还有超级大国之间的竞赛,以及国家对于个人所犯下的罪行。我当然欣赏布莱森的俏皮话,那不是一般人儿写得出来的,但是也更佩服他的这种近于“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方方面面做的功夫。

  诗歌

诗歌作品,我以为是很难说“读过”、“读完”的那类书。好的诗集比其他作品更容易让人重读,对我来说这些书是佩索阿、米沃什的诗集。今年读到的新出诗集,一是《胡安・赫尔曼诗选》,最早知道他是从中华读书报的报道上,这本诗集是为他获得青海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而出的,他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这本诗集中体现他的经历的诗歌不多,但是长诗《给母亲的信》还是显示了他作为大诗人的功力,他的短诗意味隽永,有独特的面目。从个人爱好上说,我不大习惯押韵的新诗,不过纵然如此,还是能体会到赫尔曼“押韵”之外的东西。这是与读“法国诗歌译丛”不太一样的――这套书我依旧喜欢勒内・夏尔(选集当中有收入夏尔的部分诗作),给了我惊喜的菲利普・雅各泰的诗,“后续”不足,而蓬热的《采取事物的立场》则感觉平淡,至于不少朋友推荐的谢阁兰的《碑》,我只能跟自己说,当心啊,这么多的大词,这么多的主题!

翻译家、诗人黄灿然今年在香港出版了他的十年诗集《我的灵魂》,同时也有一本由“新诗人”出品的《奇迹集》。两年前读到这本诗集的打印本我就很喜欢,他把口语用得很好,正如他写的人物,虽然琐碎卑微然而是自然严肃的。值得一提的是,黄灿然翻译的布罗茨基诗作《诗四十一首》今年也出版,一个薄薄的小册子。这恐怕也算得上一件出版新鲜事,姑附一笔。

我非常喜欢香港的另外一位诗人也斯的散文作品,如《在柏林走路》,他在香港牛津出的小书也一本一本搜集,直到年中才读到他早年的诗集《雷声与蝉鸣》,六七十年代的现代派啊!听说这本书最近香港重版了,是让读书人大快的一件事。

  随笔和散文

今年读到的随笔,最好的堪称艺术史家约翰・伯格的《讲故事的人》。这本艺术随笔集也收入了伯格的诗作,不过,他的文章除了有见地之外,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经营,堪比诗歌。几篇关于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叙述的文章写得深刻而深情,如《吃者与被吃者》、《曼哈顿》、《冷漠剧院》,也许还包括另外一辑里的“挽歌三部曲”。从中可以看出伯格之所以成为艺术史家,对个体的命运有着相当深沉的体悟,否则,即使具有高超的艺术天赋也显得浅薄,驱使主题则显得空洞。另外,他解读莫迪里阿尼、莫奈、梵高的评论都深入浅出,予人别开生面之感。他对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列奥帕第的解读尤其令人惊奇。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时,伯格提到另外一位共产党政治诗人,希腊的杨尼斯・里索斯,其实就是台湾翻译为黎佐斯的那位。

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2009年比较热门的一本书,读后感觉甚佳――因为老早不读村上君的小说了,所以能从随笔当中感受到那个看起来木讷的脑壳里的风暴与行动,实在是不错的事。

年底时才读到的梭罗的散文集《野果》,是非常好、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梭罗不过是个隐逸者,完全忽略了他在走进自然时候的思想,至今句句深入现代生活。《野果》里面的《野苹果》、《伏牛子》、《欧洲酸蔓橘》诸篇的思想,可以比美《瓦尔登湖》。

国内的随笔有两本读过难忘,一是曾园的《词的冒险》,一是扫红的《尚书吧故事》,两本书都写得非常有意思――如果说《词的冒险》跟大部分媒体时尚专栏结集不一样,那么,《尚书吧故事》也大大开启了书话文章的别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