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钱学森的囚徒

2010-0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王胡报道 最新一期《纽约时报书评》刊文,介绍不久前出版的新书:《月亮的暗面:韦恩赫尔・冯・布劳恩、第三帝国与空间竞赛》(Dark Side of the Moon:Wernher Von Braun,the Third Reich,and the Space Race)。

冯・布劳恩乃大名鼎鼎的德裔美国火箭科学家,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长期为希特勒德国效命。德国战败后,冯・布劳恩博士受到美国钱上校的审讯,并应要求写出关于液态火箭研究的报告。

这段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该上校正是日后的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在与美国政府交恶前,他因学术成就出众,曾被媒体视为新的冯・布劳恩。

冯博士后被掳往美国,在德国V型飞弹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开发飞往外空的火箭,终在1969年将人类首次送上月球。

普利策奖得主韦恩・比多(Wayne Biddle)所著《月亮的暗面》图文并茂,回顾了冯・布劳恩在魏玛德国和第三帝国治下的早年岁月,兼及他在冷战时代之美国所获的盛名,从中透视了一个投机分子的命运变化,以及强权、名利与科学家的苟合。

冯博士晚年屡次自辩,称反对纳粹不仅危险,而且将失去科研机会。比多则在书中扯下他战后另造的清白面具,指他对纳粹主动迎合,不仅领高薪,享受特殊待遇,还加入了纳粹党和党卫队;他与帝国头目来往密切,深知这是怎样的一个独裁政权;他也完全知道自己正在开发杀人武器,而且在佩明德基地有大量奴工供他驱遣。

比多指出,科技人员往往声称自己只爱科学,不关心政治,以此逃避应付的历史和道义责任,冯・布劳恩就是这种普遍现象的一个惊人范例。《纽约时报书评》认为,比多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道德问题。今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可以不审视自己的服务对象,也不能回避对技术后果的道德预判。

比多也对文化问题多有考察。他援引托马斯・曼指出,第三帝国之所以成为火箭前驱,盖因与独裁体制密切相连的技术浪漫主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