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崛起

2010-0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方卫平 我有话说
第六代学人并没有简单地踩着第五代学人的足迹前行,而是着重从话题、论域的开辟和细部、专题研究的深入两个方面来寻找自己的论述空间。

近三十年来,儿童文学界逐渐聚敛起属于自身的学术资本和财富,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面貌,变得日益清晰并富有某种诱惑力了。是的,儿童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至少在现行大学的主流学术体制中,她未能取得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但是,她仍然以自己特殊的学科命运和人文魅力,吸引着一批批气质、禀赋、趣味独特的青年学子满怀激情地把他们自己的名字写入儿童文学事业的花名册。制度文化上的某种缺陷,未能泯灭、阻止一批批年轻人的理想和选择――我们不能不为儿童文学学科在这个时代所体现出的学术生长力而感到快慰。

每一代学术薪火的传承者们由于各自所生存的学术文化环境的不同,通常都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群体特征,不同学术思想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学术同辈们通常也会自发地倾向于组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儿童文学思想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在影响他们学术思考和成长的诸多外部因素中,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一是大学儿童文学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如今,在内地,一年之中以儿童文学研究论文获得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其数量就可能超过整个80年代儿童文学毕业研究生的总数。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其意义将是深刻的、久远的,而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培养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二是网络讨论空间的初步建立。虽然目前网络论坛的参与者们相对固定,其与传统媒体的沟通还有待加强,学术规范似也有待思考,但网络儿童文学论坛作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其自由率真的讨论姿态,较少受传统话语束缚的讨论锋芒,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90年代出现的这一学术共同体的话语形象。

因此,不要说与更早的学术前辈们相比,即使与80年代进入这一领域的学人们相比较,如今较年轻的一代人也已经呈现出了某些新的群体特征――鲜明而又闪烁不定。这些年轻人,就是本文所指的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出现的第六代批评家。

孙毓修、周作人、鲁迅、茅盾、郑振铎、赵景深以及魏寿镛、周侯予、朱鼎元、严既澄、张梓生、褚东郊等,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第一批代表。正是他们的垦拓和耕耘,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篇章,写下了厚重的第一页。

吕伯攸、陈伯吹、贺宜、金近、鲁兵为代表的第二代儿童文学批评家,其批评活动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人物又继续活跃于五六十年代乃至70和80年代。他们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一代。

第三代批评家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是批评界初出茅庐的新人,然而到了70和80年代,他们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代。其代表性人物有束沛德(舒霈)、蒋风、陈子君等。

第四代批评家的年龄构成较为复杂,其中部分批评家的文学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他们大体上都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陆续进入儿童文学批评领域,并且一开始就以较为成熟的批评家的姿态出现在儿童文学论坛。其代表性人物有浦漫汀、周晓、樊发稼等。

第五代批评家,则是这样一些人: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大多还是在高等学校攻读学士、硕士学位的大学生、研究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们逐渐成长为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在一种相对活跃、开放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理解自己的前辈,然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积累和这一代人的理论使命感,又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学术工作中不断努力寻求新的理论超越。其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吴其南、王泉根、班马、刘绪源、孙建江、朱自强、汤锐等。

第六代批评家,在我的理解和判断中,是对世纪之交陆续涌现和成长起来的更为年轻一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者的命名和统称。

这一套“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第一辑)收入了陈恩黎、李学斌、杨佃青、张国龙、钱淑英、赵霞六位青年研究者的个人论文集,他们都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陆续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这套丛书能以一定的理论批评展示,勾勒出第六代学人的学术面貌――尽管这一代学人中的许多人的名字暂时还未出现在这份作者的名单之中。

我们发现,每一代儿童文学学人所进行的观念变革和理论创新活动,都是特定传统和特定文化条件下的理论活动。第五代批评家身处特定的历史变革期,在他们的理论活动中,历史清算与观念重建是同时进行的。其次,这些清算和重建常常是大面积的。但第六代批评家的“路径依赖”就有所不同,第五代批评家的工作结果,已开始为他们工作的环境构成条件。换句话说,第六代人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无须面对特别严峻的理论清算任务,第五代人的理论工作成为他们首先遭遇的言说体系之一。对此,他们既要面对,又要学会回避。这需要一些能力,也需要一点智慧。

第六代学人显然很清楚这一点。从论丛第一辑所收入的六本集子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踩着第五代学人的足迹前行,而是着重从话题、论域的开辟和细部、专题研究的深入两个方面来寻找自己的论述空间,从而形成了初步的,同时也是颇有各自特色的学术论域和批评个性。应该说,这套论丛所归拢和呈现的批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第六代儿童文学学人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学术建设的初步贡献。

“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6册),方卫平/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11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