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最美书店”成功转型的启示

2010-02-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上海市徐汇区 陈才 我有话说
新年伊始,被南京市民评为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的先锋书店又传捷报,荣获中国2009“年度最美的书店”奖。这是该店继2006年获得中国民营书业文化贡献奖之后的又一重要奖项。

在《中华读书报》头版读到这条新闻时,突然想起北京第三极书局的命运。去年7月,在与中关村图书大厦打了三年价格战后,第三极书局销售损失

4600万元,拖欠了3年的物业租金,不得不选择撤出中关村。两家书店同为民营,都是各自城市的文化地标,命运却迥然不同,怎不令人唏嘘?

近些年来,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加之电子书对传统书业的挑战,网络书店的强烈冲击,以及来自国有书店的制约,民营书店的生存是越来越艰难了。尤其是处于零售终端的众多小书店,有的已改行卖文具,或搬到学校附近做教辅,有不少正面临关门,有的彻底退出了市场。第三极书局撤出中关村时,有论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全体大型实体书店的命运”。

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南京先锋书店是怎样成功应对,不仅没有陷入危机,反而越做越好、越做越旺的呢?报道中说,经营者找到了能够给书店造血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所谓“文化创意产品”,就是那些与图书相关的笔记本,放图书、杂志或报纸用的藤篮,秉烛“夜”读的香烛,咖啡杯、艺术相框、纸质书架、雨伞、个性文化衫、手工玻璃,以及红色经典系列布包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是能给书店带来效益的,都“兼容并蓄”。

2008年2月,香港青文书屋的负责人罗志华在整理图书的时候被倒塌下来的书架压死,他的死一度被看作是香港二楼书店,乃至整个民营书店命运的一个缩影。但我们也看到,还有南京的“先锋”、上海的“季风”、深圳的“星光阅读栈”等书店在默默坚守,有的不仅活了下来,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它们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总结、推广的。

说来没什么秘诀,无非就是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要找到能够“下蛋的鸡”,找到有“造血”功能的产品。先锋书店的老板钱小华说:“民营书店要保持个性和品位,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创新盈利模式,提升增长空间。”先锋书店为此增加了休闲区,甚至电影放映室,每天为读者放一部电影。上海的季风书店,也增加了咖啡吧等,并经常邀请学者前来讲座。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什么都做”的书店,还叫书店吗?这种担心,我认为完全不必要。从事书店经营,特别是从事学术类、文史类书店经营的业主,一般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如上海的严搏非,深圳的晓昱、扫红等),对他们来说,开书店主要是出于一种热爱,而非指望它赚钱,正因为如此,是无须担心书店失去文化品位的;需要担心的倒是,如果纯粹只讲理想不要市场,反而容易速死。

“哪怕这座城市陷入一片黑暗,这里的灯也会亮着。”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曾这样寄语“星光阅读栈”书店。笔者相信,只要经营者转变思路,成功实现转型,民营书店的灯会越来越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