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百年黄昏》的创作缘由时,余音告诉记者,他与孙家鼐是安徽寿县同乡,孙家鼐又是清朝寿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曾担任光绪帝师、北大第一任校长、中国首任教育部部长。在他上一本专著《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的撰写过程中,他历时十余载,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和创作素材,埋头两年笔耕,终于完成了这一填补中国出版史、戊戌变法史和北京大学史空白的长篇纪实作品。在此期间,通过深入研究这段历史,他采用“回到历史现场看历史”的新方法,对戊戌变法时期的有关问题产生了新见解,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江汉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他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公诸于世,给身处改革时代的读者提供一面清晰、真切的“历史之镜”。
作为一名记者出身的作家,余音曾发表过400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纪实和新闻作品,是中国纪实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孙家鼐研究的奠基人。在《百年黄昏》中,他将记者的“新闻眼”与作家的“文笔美”有机结合,像“讲座”那样,采用有悬念的题目、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来物化研究成果。在一次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专家公开评点道:余音先生的论文言之有据而又生动活泼,情理交融,不像一些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写出的文章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带着一些“八股腔”。余音表示,自己是一名“新作家”,新就新在由以往的“故事家”成为一名“文史家”。在不少作家已蜕变为一般故事家的当下,余音通过研读《史记》,从司马迁身上汲取智慧和克服困难的力量,指导、激励自己朝着文史学者型作家目标迈进。“我写历史书的目的在于能使人们透过历史看现实,更好地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读后有所思、有所得,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好玩,消磨时间。”余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