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出书,大多显出急功近利,封面、封底不忍闲置,常布满名流促销语录。而稍有“阅历”的读者,其实并不认同,晓得这类小把戏,无非借风使船而已。这本《王干随笔选》,亦未能免俗,令人叹息。但王干毕竟业内高手,哪怕追风之举,却也胜人一筹。
新时期以来,言路广开,催生出文坛无数“对话录”。只是泥沙俱下,多数讨人厌烦。有的一味偏激,只顾凸显个性;有的插科打诨,止于相互调情。而对话之应有货色,诸如问题探讨、理念交锋、志趣对决等等,则几近于无。有此前因,“二王”对话出笼之际,众人并不看好,即便闪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点,仍被误为二人心领神会的噱头。及至读过对话,学问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人们方明白何谓铜与金,何谓瑕与玉,何谓骡子与马不一般。幸运的小王,出名早,得益于自己的早慧;扬名快,离不开前辈的帮忙。小王属个案,自然也含着通理,旁人如果仅知羡慕或嫉妒,只会不得要领、徒添烦恼矣。
打出道算起,王干舞文弄墨,北漂南飞,近30余载。虽童颜依旧(那是生理天赋),但已脱尽生涩(那是后天修炼)。就说这本《王干随笔选》,文字活泛如蝴蝶,气韵爽然如晨光,道行深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他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一位成天读书的朋友,摇头晃脑,向我鼓吹此书。他的意见是,假如你手头不空,就先干正事;如果你闲着也是闲着,就不妨翻翻,多数篇什,是会叫人开卷释怀的。
前几日上街买书,走进一家熟店子。该店女老板,温文尔雅,喜欢阅读,尤爱随笔类,店里进货倾斜于个人爱好,几年下来,团聚起一群随笔发烧友。此刻看见我,迎上来就讲王干的新书。说话间,老板似觉我有狐疑之色(其实我真没有),遂将一段句子背给我听:“随笔的功夫不在笔头上,而在人身上。一个工于心机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缺乏幽默感不能自我解嘲自我反思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不配写随笔,一个光知道掉书袋的人与随笔无缘。”此乃王干随笔生涯之心得,写在书尾“后记”里。老板背完,含笑相问:“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很有见地?”
许多出书的作家,往往倚重评论。而销售畅达与否,其实意义更大。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前者言而无信,常常被人识破;后者借助切磋,可直接让读者掏出钱来,抱书回家。感染着老板的喜悦,我替王干高兴,哪天见着了,一定告诉他:“名人为你助兴,固然雅致;生人替你卖书,才算实惠。老弟,你就偷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