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沁芳集》:感人的真诚醉人的细腻

2010-03-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霆昭 我有话说
这篇文章原本应当是由我的学长从维熙、韩少华或尹世霖先生撰写的。因为,常文艳是位兼耕于教育和文学两块园地的“教师作家”,那三位学长不仅知名度高,而且有着类似的经历,为《沁芳集》作序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遗憾的是,因三位学长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北京二中校友会未能将此任务落实到位。承蒙利群

兄和常老师的信任,我抱着为学长代劳和试试看的心情将这部不太厚也不算薄的书稿捧回了家。

我虽然比从、韩、尹三位学长年轻,但也亲历几度风雨,阅过世间沧桑,练就了铁石心肠,已很少产生感动了。加之在出版社作七年社长,出版图书逾千种,近千万册,翻阅书稿不计其数,因读书稿动容更是罕有之事。

真没想到,一位在文坛并不出名的华北油田上普通中学教师的作品,竟然把我深深吸引,深深打动了。当读到作者孩提时代用心爱的粗辫子换来人生第一本书《儿童学古诗》时,当读到作者父亲受到迫害38岁英年早逝时,当读到作者的姥姥冬夜灯下为孙女赶缝新棉袄时,当读到作者独立墓地哭悼亡故的亲人时,当读到作者关于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形象描述时……我禁不住几番哽咽,潸然泪下。

掩卷静思,是什么使《沁芳集》有催人泪下的魅力?我的答案是:真诚和细腻。

读书,教书,写书。这六个字是常文艳45载人生经历的浓缩,也是贯穿《沁芳集》全书的主线,而浸透于《沁芳集》篇章字句深处的则只有两个字――真诚。

真诚源于深爱。翻开常文艳的作品,这种爱浸透纸背,无处不在。

她爱文学爱得痴迷:中学时代就开始从中外文学名著中吮吸营养,不惜因课上看课外书受到批评;她阅读不止,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获得了省、部级的大奖。

她爱教育爱得执著:27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成为华北油田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荣获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等光荣称号。她撰写的200多篇关于教育的论文和随笔,先后被《中国教师报》等报刊选登。可以说,《沁芳集》堪称一本知识性、文学性俱强的高中语文课外读物。

她爱亲友爱得炽烈:我建议您一定要读一读《飞向天堂的挽歌》。

作者对友人的爱,在《飞在雨中的鸟――写给史铁生》中可见一斑。

她对人杰、对鬼雄爱得深沉,笔重墨浓。

她对学生爱得真切:该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写自己学生的、为自己学生写的或曰专门写给学生看的,其中饱含着对学生的爱。如《教养的芬芳》、《树之怀想》、《拯救男孩》、《呼唤羞色》等。正如她所说:“对教师而言,写作并非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当她的学生争相阅读刊有她文章的报刊无比自豪地大声朗读时,当她结合剖析自己的作品与学生交流写作秘诀,在课堂上形成了互动磁场时,往往“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放学时间”,感叹“这真是一种甜蜜的感觉,一种美好的体验”。

谈及常文艳文笔的细腻,她高中老师的评语是:“该生性格沉静,情感细腻,理科平平,但写作能力突出,绘景生动,辞意从容,文笔清丽,很有灵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张万利编辑的评价是:“你的散文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悲悯意识。你擅长以情感着色,以诗化的语言表情达意,激昂处,荡气回肠;伤心时,悲从中来,给人感染与启迪。”

她的《紫色的川岛康成》2007年被入选《天下阅读・敬畏美文》。

细腻来自真功。用“醉”来形容常文艳作品的“细腻”魅力是否准确,请看从书中摘取的一段文字:

正院当中,萧红的白色雕像安然端坐花坛之内。一条围巾,一件棉袍;左手执卷,右手托腮,若有所思,端庄凝重,怅惘的大眼睛流露出淡淡的忧愁。这是寂寞的青春,多舛的命运在三十年代的萧红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萧红啊,虽然主人不在,但这里并未荒凉,你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已化作数点晶莹璀璨的晨星,你的华章美文已变成一泓深沉澄澈的秋水。风行水面,必将掀起层层涟漪。

只是,不知我明年能否再来?(《萧红,呼兰河畔的潇潇落红》)

读常文艳的散文,仿佛展开一幅意境非凡的工笔画,山高水长,云白草绿,动静相谐,情景交融,笔笔细微,历历在目;仿佛听到一支韵味悠长的琵琶曲,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轻拢慢捻,委婉缠绵,天籁仙乐,余音绕梁;仿佛饮下一杯久酝陈酿的美酒,玉液琼浆,醇香四溢,举杯邀月,星落金樽,未及细品,人已酩酊。

好一个《沁芳集》,芳沁腑肺,焉能不醉?!

常文艳说:“生命因阅读而美丽。”她还说:“我是为快乐而写作。”文之魂,在于令人醉;文之贵,则在于催人醒,在于能给人带来半醉半醒时的感悟,带来醉后醒来时的沉思。

感谢常文艳老师为我们奉献出如此美妙的文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