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船”是从1998年起一直延续至今的系列图书,算算,如今已逾十一年了。十一年,对儿童文学发展来讲自然不算长,但对于一套系列丛书来讲恐怕也不算太短了。其实,十一年来,我们只做了三套书,一套是“红帆船诗丛”,一套是“红帆船校园美文”,再就是眼下这套“红帆船抒情童话”。三套书三种不同的体裁,诗歌、
这就要从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态说起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整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凝重、深沉,带有强烈反思特质的作品。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这类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全面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创作支撑。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作家的市场意识大大提升,至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作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轻松、幽默,贴近市场,为读者喜爱的作品。比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就适时推出了“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这本是件很有益的事。
但是,事情还有它的另一面。任何东西如果到了绝对化的地步,如果出现一刀切、一窝蜂、一边倒的现象,恐怕就事与愿违了。更何况,儿童文学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本来就是由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作品组成的。
而且,只有一种风格、一种类别的儿童文学,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读者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读者或许可以一时迁就作者,但不会永远迁就作者。不尊重读者的多样化选择,最终,再畅销的作品也会成为无人问津的压仓物。历史上,我们吃这样的苦头够多的了。
没有多元化创作,就谈不上儿童文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之个体创作,创作生态的问题,更具全局指标性意义。
作为个体写作者来说,喜欢什么样的创作类别,完全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只有一种创作类别,哪怕再好,也是可怕的。因为个体创作影响的只是局部,而好的创作生态可以催生出各类个性卓然、不同凡响的作品,影响的是整个创作的布局和走向。
满足不同人群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需要,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真正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
这就是我们在推“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的同时,一直不间断推“红帆船”的原因。两套系列图书是并列的。我们的愿望是藉“红帆船”的出版,与“幽默丛书”形成良性互补与互动。进而,也能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生态建设做些实事。
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的大力支持。
金波先生不仅欣然出任“红帆船”三个系列的主编,而且,三个系列均分别奉献有一部佳作。
除了金波先生,在本系列中我们还邀请到了四位实力出众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加盟。她们是汤素兰、萧萍、王一梅和冯海。金波奉献的是《蓝雪花》,汤素兰奉献的是《故乡的颜色》,萧萍奉献的是《流年一寸》,王一梅奉献的是《小红人和乌鸦》,冯海奉献的是《早安天使》。
五位作家,为我们带来了五部风格各异、倾尽心血之作。
这是“红帆船”的又一次精彩启航。
“红帆船”从20世纪驶来,驶入了21世纪。一路的风雨阳光,“红帆船”收获了作家们奉献的沉甸甸的果实,也收获了读者们所给予的理解、厚爱与支持。它永远不会放弃既定艺术品质追求的初衷。它不回避。它坦然面对创作上的艰辛,也坦然面对来自市场的严峻挑战。
(本文作者为“红帆船”策划人之一)
(“红帆船抒情童话”,金波/主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