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曼亚洲文学奖一度失踪

2010-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苏童,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群众时代的曼亚洲文学奖得主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香港作家努雷・维塔奇(Nury Vittachi)本周一(3月8日)在其《英文虎报》

专栏和个人网站(mrjam.typepad.com)同时刊文,称曼亚洲文学奖“不翼而飞”(gone without trace)。

曼亚洲文学奖2007年创办于香港并首度颁奖,由英国布克奖的同一赞助商曼公司出资并冠名,意在表彰“未以英语出版过的亚洲小说”,从而将亚洲作家介绍给世界。去年年底,这一价值1万美元的奖项颁给了《河岸》的作者、中国作家苏童。

找不到组织了

维塔奇当年曾参与创办曼亚奖。在接到多位作者以电邮和电话报案后,他致电该奖秘书,未料后者同事称她已“永久”离职。维塔奇“开始冒汗”,再发电子邮件给该奖顾问委员会,却收到自动回复,称邮箱主人处于无法联络的状态。他“极为恐慌”,前往曼亚奖官网,赫然发现网站已经消失,并自动跳转到一个域名贩售机构,页面显示:“您想购买此域名吗?”

意图报名参评的各国作家们找不到组织,许多人转而向维塔奇求助。有位中国作家担心曼亚奖的消失可能跟最近频繁发生的地震有关。“我告诉他,”维先生写道,“地震或会震除办公室,但一般来说还没有震跑网站的本事。”

最靠谱的解释来自一位马来西亚作家,他认为也许是别的奖――比如普利策,把曼亚奖干掉了。维先生说,果真如此,他就要去趟纽约,不停地念巫咒,直到美国人归还此奖。

努雷・维塔奇写过系列推理小说“风水侦探”,他说,曼亚奖的人间蒸发堪比一部侦探小说。“说实在的,透明性问题一直是该奖的长期特色。”他写道,“2006年,他们告诉我,很感谢我在创办时的‘关键角色’,但希望我到‘第二年’再直接参与进来。四年过去了,我仍然是个没什么信息可‘言’的发言人。”

回来了,并从此脱离群众

3月8日傍晚,读书报记者再次访问曼亚洲文学奖官方网站(manasianliteraryprize.org),发现它已可正常登录,惟面貌大变,仅余一个页面,而过往数年的内容全部消失,显然是在极为仓促的情况下重新上线。

在仅有的页面上,曼亚奖以区区数百字宣布了评奖规则上的重大变更:该奖将只颁与2010年“首次以英文发表”的亚洲小说,原以其他语言写成的英译作品亦可。过去三年,该奖的评选范围一直是“未以英语出版过的亚洲小说”,所以这是个非常大的变化。

此外,作者将无权自行报名参评,而只能由出版商选送。每家出版商可送交两部符合规则的作品。奖金则从1万美元大幅提高至3万美元。若大奖得主为译作,译者可另得5000美元。

按照现在公布的时间表,2010年度曼亚奖的决选名单将在2011年2月产生,3月份宣布大奖得主。所以今年年内将不会出现新一届获奖者。

上述变动只是一个框架,尚无细则公布。但我们愿意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曼亚奖的重组。

我们曾经质疑过该奖的两头不靠:既吸引不了一流作家,又辜负了真正的新秀。以去年获奖的苏童为例,《河岸》早已排定由美国的道布尔戴书局出版,故“未以英语出版”徒具形式意义。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亚洲英语作家,如印度的阿拉文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可能根本不会为了此奖而延误出版――其处女作《白老虎》在英国出版后赢得了2008年的布克奖。真正需要奖项提携、从而获得出版合同的无名新秀,反而在苏童这样名义上的“未出版”作家之挤压下失去机会。

“未出版”和作者自行报名,意味着初评阶段的评委们有可能陷于手稿的汪洋。现在改为“已出版”和出版商限量选送,则不仅回归了大多数文学奖的惯例,也使具备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出版社编辑们代行初审之责,曼亚奖完全可以从繁重的手稿一审工作中解脱,并将由此产生的节余用于提高奖金。

呼吁真正的泛亚洲文学奖

到目前为止,正如我们以前一再指出的,曼亚洲文学奖的“亚洲”定义是不全面的,其评选范围仅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而不包括土耳其、伊朗、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亚诸国等,只是半个亚洲。

固然小说首要是语言的艺术,而亚洲各地语种繁多,文化迥异,更兼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与政治隔阂,皆为难以产生一个真正的亚洲文学奖之障碍。但上述原因,亦应成为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文学奖的原因和动力。

数百年来,亚洲始终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从未像欧洲、南美,甚至非洲那样成为一个文化概念。亚洲要么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下,以近东、中东和远东等名称区隔,自身总是西望而不能互相正视,要么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互相敌视。我们对大洋彼岸或万里之外另一块大陆的熟悉程度,往往远远多过对自己邻居的了解。

小说正是最为便捷的文化通道之一,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相互认识与熟悉,不仅进入对方的生活,也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领悟其所思所想,喜与怒,乐与悲,体会他们所处的困境。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是最大的认同基础。而经由作家、翻译家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语言早已不再成为阻碍,我们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共有的平台。一个真正的泛亚洲文学奖理当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重组后的曼亚洲文学奖尚未就评选的地理范围做出规定,或许我们该对它有所期待。多一点使命感总不是坏事,况且它已经带上了“亚洲”的帽子,现在要做的不过是让自己名副其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