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图书“打榜”,其中奥妙何在?一位业内人士来了一番揭秘:“某书商为一个刚出道的‘80后写手’的一本新书‘打榜’,此书定价20元,给书店的进货价是六折,然后以全价从书店回购500本,亏了4000元。但‘打榜’成功,又经一番宣扬,引发了读者跟风,结果这本小说卖了10万本,创造的码洋是200万元。”4000元“打”回200万元。为图书“打榜”,可以获得如此十分巨大、丰厚的商业利润。
一般来说,图书排行榜,尤其是畅销书排行榜,很大程度上是图书市场的“晴雨表”,可以折射出一个时期的大众阅读和欣赏趣味,反映了某个时期的阅读的流行趋势。但是,“排行榜”也不足以代表阅读文化的本质,全面反映读者的阅读心态的发展变化。图书“排行榜”,更体现了当今资本文化对阅读文化潮流的影响和左右。
可是,对于这种图书“打榜”,这种背弃阅读文化精神的瞒和骗,一些人还仅仅是从图书的销售角度看问题,认为图书“打榜”是一种像广告鼓吹一样的图书营销手段,而有意地回避了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地牵涉到商业伦理道德,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大众读者的文化精神权利。
图书“打榜”的原因,其实,也与很多读者盲目的、缺乏理性和个性化的阅读选择有关。一些读者通常认为,能够热卖的书一定好看,结果只看榜不看架、看人不看书,追求跟风阅读、流行阅读和时尚阅读,这就造成了图书炒作成为影响市场阅读的第一力量。
面对国内图书“打榜”态势的愈演愈烈,有些读者清醒、尖锐地指出,“国内出版发行市场太不完善了!作为读者,我们想读到的是好书而不是掺水的‘好’书。一本图书是不是畅销应该由市场决定,绝不能人为操控。商业‘打榜’,拷问书店有没有坚定明确的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而相关法律界人士也认为,“打榜”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