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荒诞的梦幻宫殿

2010-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余中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 我有话说
我最近读了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梦幻宫殿》。这部小说先是在我们《世界文学》杂志上发了一个选译本,去年年底时重庆出版社推出了全本。翻译者高兴先生,是国内少数几个翻译法国文学的权威之一。

虽然已读过好几遍,但我总是口误,爱把它叫成《梦幻城堡》。这城堡,不是今天我们在欧洲旅游时看

到的那些文化遗迹,而是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实际上就是荒诞世界的一个代名词。

这个口误是有原因的。我觉得这部小说有卡夫卡的意境和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很简单,19世纪的阿尔巴尼亚,还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主人公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国家的睡眠与梦境管理局)工作。每天忙于收集、分类、分析成千上万个梦境,以便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帮助国家或君主免于灾难。在他有权的二舅舅的帮助下,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青云直上。但是,有一次在破解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性梦境时,阿莱姆出了差错,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他非常喜欢的小舅舅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和奥威尔的《1984》、《动物农庄》,都是讲专制政权对老百姓的控制。虽然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的阿尔巴尼亚,但它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时代来讽刺的。它探讨了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梦幻宫殿》1981年在阿尔巴尼亚出版时,曾一度遭禁。卡达莱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流亡西方,定居在法国。中国也引进了他的一些作品,如《破碎的四月》和《亡军的将领》等。我对这个作家的关注,还另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卡达莱的法语很好,可以用法语写作。他的法语作品出版人法伊也是一个作家,正好我们2010年第2期的《世界文学》,介绍了他的四篇短篇小说。因为这些关系,我近来对他的作品关注得比较多一些。

从20世纪开始,表现世界的荒诞性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主题。加缪,昆德拉,荒诞派戏剧等,都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被动,无奈,但仍然希望要做点什么事情,还要绝望地“等待戈多”。

梦幻宫殿这个国家机器,和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一样,它对人的精神控制和统治无孔不入,甚至渗透到了睡梦里面。这是人类一个很大的悲剧。对专制政权的尖锐讽刺是一个方面,另外,作品中还具有阿尔巴尼亚的特色,宫殿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有它的历史性和文化传统。不仅是那些充满玄机的梦,那些民间歌手随意的说唱,都包含了阿尔巴尼亚浓郁的风情和历史的凝重。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梦,是这么说的:“桥边,一块荒地;人们扔垃圾的空地。在所有废物、尘土和破碎盥洗盆的中间,有件希奇古怪的乐器在自动演奏,一头公牛仿佛被乐声逼疯了,站在桥边,吼叫着……”。阿尔巴尼亚有叙事诗《三孔桥》,桥在其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桥,公牛,音乐,这些组合在一起,象征着什么?主人公在绞尽脑汁破解这个梦时,联想到阿尔巴尼亚以及整个家族的情况,很有意思。

当然,作家自己也说了,他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我觉得《梦幻宫殿》无疑是他最锐利最有力量的一部。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