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版《沉沦》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曾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从1923年起,他先
《沉沦》是1921年10月15日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收录三篇短篇小说,即《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另有一篇“自序”。其中《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现代人的苦闷”(见“自序”)。主人公“他”,是一个酷爱自由的中国留日青年学生,有着多愁善感和富于幻想的性格。在日本,“他”时时感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委屈和自卑,整天过着孤独和寂寞的精神生活,终于患了日趋严重的忧郁症。“他”先是跑到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安慰,继而又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同情,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然而,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说“他”染上了精神病。这种追求人类的爱和同情而得不到的境遇,促成了“他”的心理变态,萌发了自杀的念头,在和这冷冰的世界告别时,“他”望了望远在大洋彼岸的祖国,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呼喊,希望祖国赶快富强起来。作品主人公的这种苦闷,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因此,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此外,《南迁》写留日学生伊人在C夫人处疗养时发生的故事,他的苦闷、追求及变态心理;《银灰色的死》写留日学生Y君与酒馆侍者的一段感情纠葛,最后Y君因脑溢血而死。上述三篇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体现着他所主张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文学观,因此有很强的自传性,从小说主人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短篇小说集《沉沦》之所以在当时产生影响,是他利用小说写出了他那个时代,突出了“时代病”,具有普遍与广泛的意义。
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后,立即引起国内文坛的强烈震动。成仿吾指出:《沉沦》“不仅在出世的年月上是第一,他那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就是一年后的今天,也还不能不说是第一。”郭沫若也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沈从文则说:郁达夫的名字当时“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可从他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不少青年读者追捧《沉沦》,有的从镇江等地连夜坐火车专程到上海购书,有的仿效书中主人公的衣着言行,还有的甚至摹仿它的风格写出许多类似的作品。但在文坛上对《沉沦》的评价颇有分歧,周作人于1922年3月26日在《晨报副刊》发表《自己的园地》一文,为其申辩。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已经受过人生的密戒,有他的光与影的性的生活的人,自能从这些书里得到希有的力”;“还有那些不知道人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他们会把阿片去当饭吃的”。周作人的申辩,澄清了一些糊涂的认识,也给予那些“凭了道德的名来批判文艺”的人们以有力的回击。此后,对《沉沦》的非议逐渐平息下去,而《沉沦》的影响则越来越大。上海泰东图书局一直把《沉沦》作为畅销书,至1935年已印刷十五版之多,累计印数达8万余册,其发行量在昔日是相当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