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为何不买书?

2010-03-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路文彬 我有话说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

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不买书可能根

本不是因为缺钱,而完全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使然吧。说到这里,又想起了另一个读书人孔已己。此君固然是穷,但宁愿“排出九文大钱”给酒店,也不愿掏出一文小钱给书坊;需要书时宁肯去偷,而且还振振有辞:“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这样的消费习惯其实暴露的正是我们对于书的真实态度,我们也许真的是爱读书,但也是真的不爱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祖宗将读书看得这么重要,那本不是因为对书的热爱,而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书不过就是我们手中的一块敲门砖,进了想进的门,这块砖便再也派不上任何用场,谁还肯将它留在手里?于是,人人都觉着书只是个一次性工具,借用一下即可,花钱购买纯属浪费。袁枚安慰清贫而又好学的黄生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已经富有的我们继续以此作为坚决不买书的堂皇借口。虽然我们在买书方面表现得极为吝啬,但在买房子、买汽车、买股票这些方面表现得却相当奢侈。个中原因很简单,我们太爱房子太爱汽车太爱股票太爱许许多多费钱的物件,唯独不爱不太费钱的书。

最近,又从北大的一个副教授那里听到了新的不买书的多个理由。一是,这么高的房价,要被藏书占据那么多的空间,太不划算;二是,搬起家来太过麻烦;三是,今后该流行电子图书了,一个小小的硬盘便可以储存成千上万册书……瞧瞧,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读书的人不买书,写书的人也不买书。那么,还有谁会买书呢?大概就只能指望图书馆这种公款方式的消费了。再去图书馆瞧瞧吧,轻则遭胡涂乱抹,重则被挖目截肢,这可能是爱书人的作为吗?

事实上,真正的爱书人、读书人不可能不爱买书。因为读书不单是一本接一本的过程,更重要的乃是对一本书随时重读的过程,而这就需要你有一卷在手的便利。除了某些教材之类的书籍,绝大多数书籍都是值得我们伴其终生的。一本好书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挚友,友情总是随着相互交流时间的绵延而不断升华。挚友是陪伴我们的,好书固然是不能被我们疏远的。

由于并不真正爱书,所以我们读起书来才会有“头悬梁,锥刺骨”那么一股子怨气冲天的狠劲,读书之于我们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享受的幸福过程。功利性如此之强的读书,不论读得什么结果,势必也都不会让我们对书产生多少美好的情感。曾经认识这样一个读书人,生活并不宽裕,却是挺爱买书,但他读书买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出版自己的书。几十年过去,此人倒是写了不少书,可却一本也没能出版。退休后,他去了另一座城市。临走,积聚数十年的中外名著被他统统当成废纸卖得一册不剩,并且还对天发誓:再读书买书就是孙子!

这位老兄的暴怒叫我即刻想起一位英国的读书人,人家的生活也算不上宽裕,也酷爱买书。不同的是,人家自认为文才有限,所以从来就没动过写书的念头。一旦有创作的冲动来袭,人家便奋笔抄写莎士比亚的全集。没想到的是,抄了几十年的莎士比亚之后,这位竟有了不少无法抑制的心得,一连写出好几本专著,迅速成为莎学界的一名研究权威。

两位读书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让我想到的是,就在我们抱怨命运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首先应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是否也爱过命运?如果我们不爱书,书又怎会爱我们?而此种方式的读书又如何能保证我们正确获取人生的真谛?我相信,倘若袁枚在世,他定要重写一篇“书不买不能读也”的檄文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