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老外语辞典中走出来的“德先生”

2010-03-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元尚 我有话说
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德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它的中国名字到底应该叫什么?历史上有过争论,德谟克拉西、民主主义、民主政体、民治主义以及民主等等。但是不论当时的人们怎样争论,德先生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在英汉及其他外汉辞典中是可以寻出其出版痕迹的。唯有在语言规范操作平台的层面上,展示该词
的动态出版的变化过程,是件极其有意思的事情。尽管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按照辞典中的定义来加以操作,但是,辞典在某种意义上却可以代表中国人,在语言接受层面上对该词的理解、诠释、本土化及认同。

对来自于古希腊语的这个英文词“Democracy”,在清末,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前,基本上还不是汉语中的关键词,一些出版于这个时期的中文字辞典里面,少有涉及,但是英汉辞典中已经出现了该词的中文名称,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其对中国思想界、政界以及文化界,乃至于一般大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解释的层面上,对于这个中国从来没有过的概念,进行过多次争论。由于争论涉及到个人角度的不同,个人侧重点不同,所以对这个词的诠释重心也就各不相同。其实即使在西方,对“Democracy”的看法,也非完全一致。

从辞典的层面,来追寻德先生的出版痕迹,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在中国一般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历程。一般大众与一般文化人,与知识精英不同,他们不是通过争论、讨论的方式,或不是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接受某种外来新观念的,所以辞典,特别是双语词典中外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就是一种理解外来观念的桥梁,由于字典、辞典没有办法对一个外来的新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是以人们在接受这一或那一观念时,唯一可以依据的解释、理解的资源,就只有依赖汉外辞典中的解释。

从我所藏民国旧辞典的情况来看,其对德先生的汉语词条式解释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译为共和政治,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0版,《商务印书馆英华新字典》译为:共和政治,民政。(137页)这个翻译在近现代英汉辞典中是很少见的。颜惠庆的《英华大辞典》出版后,该译法似乎就甚少有人使用了。1909年以前新字典已再版过9次,初版应是光绪年间,将德谟克拉西译为共和政治,除了对英文本义缺乏了解外,最大的一个可能也许出于社会转型的需要。或许光绪时候,国人还不知道西文的含义,但对共和的汉语古典含义,还是很清楚的,这样的翻译虽然未必准确,却容易被人们接受。初期的英汉辞典的编撰,主要借自于当时的英日辞典,从我所见过的一些日本出版的老英日辞典中,还没有见到这个译法。也许日本有这么翻译的,只是我没有见过,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译为共和政治,可能在日本也不多见吧。

此后这种译法,在英汉辞典中已不多见,而在法华辞典里面还保持着,19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陆伯鸿等编译《法华新字典》、上海法文学会编《华英双解法文辞典》1933年八版、1933年萧子琴等编译《模范法华字典》中法文德先生译项之一,即为“共和政治”或“共和政体”。

第二类译法中包含着两个要素,从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颜惠庆主编《英华大辞典》开始差不多都以:民主政体,民政,庶建;庶民,民众,万民,平民政治来对应德先生,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甘永龙等人编撰《英华日用字典》如此,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郭秉文、张士鎏主编《英汉双解韦氏大学辞典》仍然沿用着,并做了一个很简括的诠释,什么是民主政治,“主权在民或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之政体。平民代议政治,代议政体(主权集于国民,惟以经代议制以定期举出之代表,受人民委托间接行使此权。)政治所从出之全体国民之总称。”(见该书1933年国难后第一版,P395)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黄士复、江铁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二部大型英汉辞典《综合英汉大辞典》对两个要素进行了区分,第一包括了上述的汉译含义,第二该词典解释为贵族政治“之对”。(该书上册P592)这一诠释项至1948年该书出版增订本时亦未改变。可见“Democracy”在这部辞典中的汉语理解,20年没有变化,至少它可以说明,在这部词典的编委们心目中是有共识的。同时或以后的大多数外汉辞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着这两个汉语解释要素。包含这两个要素的汉译情况,还表现在二三十年代出版的马君武编《德华字典》、瞿侃等编《德华大字典》、卫德明主编《德华大辞典》,而法华辞典中则将这两个要素与共和概念并列于译项之中,成为了德先生中译的某种中间类型。

第三为音译,把民主这个外来词用音译的形式来表达,除了我们知道的“德先生”外,在词典中则写作“德谟克拉西”,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初版,汪倜然主编《综合英汉新辞典》第一个译项即为此,此后才是其他汉译词。(见该书293页)

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中说:“Democracy这个词很久以前就存在,而它的意义一直都很复杂。”汉语译语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可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在中文里的反映。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重心,但其多样化的特点,始终被保持在外汉辞典中。

德先生在跨语言出版传播过程中,在语言规范层面上,它的中文名从上述引证的资料看,有这样几个译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民主政体,一个是民主政治。其次包括平民政治、民治主义、民主主义、民主国等等。30年代以前,英华、德华、法华等辞典,基本上集中在两个主要的名称上面。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主义之名开始成为诸译项中一个译项被排列在民主政体与民主政治之后。从出版史的角度来看,洋文的德先生名称虽一,但含义纷纭,远非民主两字能够道尽。德先生一般认为是由陈独秀于“五四运动”前夕提出来的,但从我收集的德先生早期出版史材料来看,先生应该在五四运动的清末光绪末年就来到了中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