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第十届中国房地产发展年会上,某先生说,“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忘了23号文件为什么要发展房地产,也忘了发展房地产,房地产市场面向的是谁,这可能是引起我们各种媒体和社会巨大争论,23号文件和18号文件都特别强调中国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用市场的办法来购买和租赁商品房,这可能是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定位,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阶层,你就别在这谈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首先,房地产市场到底面向谁?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固然可以用市场的办法来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只针对他们,23号文件和18号文件都没有这样定位。你这个阶层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你的问题,但并不是说这个办法就是你这个阶层独有的,这就好比,你可以用上饭店的办法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饭店并不是只为你个人开的。这里面有逻辑问题。
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正确定位应该面向中国全体房地产消费者,而绝不是只针对“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除非全体中国人都成了所谓的“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而且,我相信,所有的开发商们,他们的产品,绝不仅仅只售给“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我们现在探讨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定位,而不是豪华别墅的定位。
其次,中国的“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是什么概念?有什么标准来界定?是根据正常收入还是非正常收入来衡量的?
先来看看“高收入阶层”。按照通常思维,一个高收入阶层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内购买一套体面的独栋别墅,应该不算过分。而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城区内建筑面积在300平米以上的独栋别墅,均价至少是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这肯定是保守的估计,某先生一定会笑话我们土老帽。好,即便这样保守地估计,要想实现十年之内买一所独栋别墅,该“高收入阶层”的年薪也应该在百万元以上。这个标准就决定了,中国的党政军官员被排斥在这个阶层以外了,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精英被排斥在这个阶层以外了,中国的在编的广大的党政军机关干部、公检法干部、教师、医生、律师,等等等等,被排斥在外了。因为,据我所知,上述人员的工资收入,还没有谁的月薪超过十万的,即便是有特殊贡献者。如此这般算下来,所谓的“高收入阶层”,基本上不存在。要么,就是非正常收入者。
同样,“中高收入阶层”是个什么概念?某先生也没有说。还是保守地分析一下,一个中高收入阶层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内至少可以购买一套100平米相对体面的房子,这不算奢侈吧?如果你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你算什么“中高收入阶层”?然而,数数工资袋,除了民营企业和某些尖端领域的尖端人才,中国还有多少人能挤进“中高收入阶层”的门坎?我们知道,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特城市里,任何一处超过100平米的房子,均价应该在人民币300万左右,也就是说,要想跨入“中高收入阶层”行列,你的收入应该在年薪30万、月工资应该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样,不吃不喝,十年之内你才有可能住上“中高收入阶层”的房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身边,谁的月工资达到3万元了?如此算来,“中高收入阶层”的人士也是寥寥无几,那么,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日新月异耸立起来的那些楼盘,都卖给谁呢,难道都卖给开发商自己?
在高得惊人的房价面前,凭借正常的收入,中国没有“高收入阶层”,也没有“中高收入阶层”。而凭借非正常手段一夜暴富的、能够接受超高房价的“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那不是阶层,那是潜伏的罪犯。请问各位老总,你们的房价难道是为罪犯量身定做的吗?
退一步说,即便是真的有谁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定位为针对“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阶层”,假设真的有、或者说有暂且充当“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阶层”的人,我相信这个阶层的人也一定不希望看到房地产高价暴利,我没有听说哪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阶层”的人士表示他支持房地产漫无边际地涨价,除非他别有用心,要么就是有病。事实上,所谓的“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阶层”,内心深处也不希望房价非理性地突飞猛进。
再者,某先生说“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阶层,你就别在这谈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和你没有什么关系”。这话是不是霸道了?因为,在现行体制下,我们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都离不开国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而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即便你的价格只针对“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阶层”,但是你的价格影响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么个大的背景下,任何一种局部的经济活动都会关联到整体的波动,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在买房的过程中,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房价的依据。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敢于把自己的成本和利润账目公开给我们看,我觉得这些东西不应该成为隐私,至少对政府审计部门而言。房价是不是应该纳入国家物价部门管理范围,我们老百姓不清楚,所以房价的依据似乎永远是个谜,倒是我这个门外汉,揣摩出一个公式,可供参考:
房价=红色成本(包括地皮、原材料、劳动力……)+绿色成本(包括纳税、交费、拆迁……)+灰色成本(包括……)+黑色成本(幻觉、欲望、胃口……)
这里面,如果有一项是说不清楚的,那么整个公式就不成立了。而事实是,在所有的房价里,不止一项说不清楚,往往有好几项说不清楚。因此,我又得出第二个公式:房价=一笔糊涂账。
事实上,全国各大城市,卖不出去的房子多得是。这笔账一算就明白了。仅以北京为例,自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北京开发的商品房,怎么说也得以千万计,北京果真有上千万“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吗?绝不可能!笔者买房买了半年,看房看了八十多家,心里有底,去年宣称只剩下几套房子的售楼处,过了春节,又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十几套。不要以为贴上“已售”标志的就真的售出去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