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换个视角看“烂榜”

2010-03-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苏省如皋市 沈伯文 我有话说
2009年“烂书榜”已于2月份公诸于众,业界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原因是这个时代有更多更能牵动人眼球的群体性事件,已让人目不暇接,对于小众领域的好书、烂书当然是鲜有人问津。不过,我们不怀疑评委的资格,但我们有权怀疑评委的评判标准,心中是否藏有那么一点点“文人相轻”的“小九九”,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无论咋说,
2009年“烂书榜”已经出炉,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烂榜,也许能看出别样的风景。

把《中国不高兴》排烂书榜首有点不在理儿。评为烂首的理由是“不过是几个作者及时抓住了当时民间涌动的一种情绪,然后利用了这个情绪,把一些资料拼凑起来,就代表了所有中国人而发出的呐喊”。评委们也说了实话,《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抓住了民间涌动的一些情绪,我们以为这是当下最最珍贵,最具市场潜力的,附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操作方式。试问,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什么?假若都游离于现实,出版一些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这样的书卖给谁?而《中国不高兴》正是解决了上述的这些设问,紧扣时代脉搏,汇集了国人在新时代产生的种种情绪,加以诠释,含有呐喊的成份,没有什么不对,能畅销证明读者关注,社会有需求,能释疑解惑便是出版人的责任,至于说不代表所有中国人,当然是作者和出版者也没标明要代表公众,只销了区区几百万册,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几何呀。其次,从市场经济规律去评判分析,我们不能把畅销书的操盘手斥成捞钱手,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公平博弈是中国法律允许的。创新出版发行机制也是国家近些年鼓励的方向,那么,《中国不高兴》的出版者能抓住热点,发现市场,推出了一本关注当下部分民众意愿的心灵鸡汤,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前瞻性的思维,值钱的不是跟风而是“发现”,我们不可小视。至于还要把《中国不高兴》与《论语》进行比较,成了“最烂”与“最美”图书两相映照,我则以为类似荒唐了。《诗经》与《论语》是经过了几千年流传与打磨后才留存于世的,谁能说清伴随着它们有多少图书是若流星一闪而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被人们忘记掉,就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又有多少能与《论语》媲美,孔子之所以被人誉为“圣人”,是因为他巨大的智慧给华夏儿女以启迪,假若我们把一帮凡人推出的一本书,去和“圣人”和“圣经”比较,那是逻辑错误或是强词夺理。

把《问学・余秋雨》列入烂榜有点冤。因本人正把这本书在认真细啃,烂榜界定后更加引起我的思绪难平,难道我的阅读兴趣偏离了方向,视烂书为优?为能说明这本书入烂榜确是有冤,我们需认真读读这本书,因篇幅所限,只能摘录章节:“文明的咒语”、“文明的胎记”、“世界性的老子”、“寻找真实的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盛唐是一种心态”、“诗的时代”……,余秋雨共有47讲(课),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可谓精心淬炼,充满余式美文的韵味,在电视或讲台上,我们似乎看到余秋雨侃侃而论,出口成章,满腹经伦,其实,为能讲好一课,背后余秋雨要翻阅多少资料和掌握多少数据,恐怕这是被人忽略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拿来评说余秋雨也亦正常。这本《问学・余秋雨》,每一课都能就一个小问题解释中国历史文化现象,一般读者似懂非懂的文史知识,可以读读这本书,作为案头藏书可称为中国文化简明辞典。也许是余秋雨风头太劲,可能被评委们误解,但一个事实被评委们似乎忽略掉了,北京大学既然能请余秋雨登台,恐怕北大的一些教授不是吃干饭的,余秋雨肚子里没有点墨水,没有点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能登上这中国一流学府的讲坛吗,既然能在如此高级别的学府讲学,其内容精辟恐怕毋庸怀疑,怎么又怪了,把这一课课整理成书后,推向了市场,也是文化走下神坛,步入百姓的好事,咋又突然变成了最烂的图书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说,依照规律去评判事物,使人少走弯路。而今年的“烂书”榜,有那么点不按规律行事,至少缺少点权威性,只是一闪而过,呼应的读者和媒体并不众。以后再评判烂书榜这类的活儿,最好还是严谨客观些为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