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阅读(14)
罗岗(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我最近正在读《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作者是台湾学者甘怀真。这本书原来在台湾大学出版过,是东亚儒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去年在《近代史研究》上,就能否用“专制”来概括中国几千年的“皇权”统
就我个人的阅读,书中两点很重要。第一,指出用“专制”来指称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是有疑问的。现在虽无法考证出是谁最早使用“专制”这种说法,但使这个概念变得非常流行的是梁启超。简单追溯一下这个词的历史,它是指欧洲16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政体,我们译成“绝对王权”或是“绝对主义”。从翻译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特定的政体,本身无所谓好坏。我们看西方历史,绝对王权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进步,它使得国家权力从教会和封建贵族那里独立出来,在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过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阶段。不过梁启超使用这个概念,却赋予它一种负面的含义。这是由晚清时期的现状决定的,中国想要现代化,必须要摆脱“皇权”的“专制”统治,代之以“民主”的君主立宪制,明确地要从所谓“专制政治”过渡到“民主政治”,这就等于有了一个指向,“专制”也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一种“污名化”色彩。
“专制”这个词被译成中文以后,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历史话语,中国学者拿它来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能不能讲得通?能不能将中国皇权统治简单地称之为“专制”?通常,皇帝被认为是专制的代表。甘怀真这本书就是探究唐以前皇帝制度中的权力关系。这个问题,作者是从钱穆那儿接续过来的。在《国史大纲》里,钱穆批评了将中国几千年的皇权统治简单地归纳为专制政治的看法。他认为,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政治转型的诉求使然,而非对中国历史的客观把握:“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国唯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显为不实之谈”。可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都将古代政治甚至古代文化看成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负面因素。这是“专制”概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过去我们常常刻板地认为,皇帝和臣民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皇帝高高在上,一言九鼎,而臣民只能俯首称臣。甘怀真通过大量具体的个案研究譬如礼仪关系来解释皇权复杂的权力运作,说明皇权只是一个结构,皇帝和臣民都在这个结构中。皇帝也并非为所欲为,他会受到结构的影响,反过来,臣民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这个结构中去。
甘怀真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大的问题,首先在观念层面上,很多概念研究者不加反省地拿过来使用,并且建构出相应的历史真实。对此需要做一个厘清,使用每一个概念前,先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它的适用程度在哪里。另外,“专制”论将传统中国非常复杂的政治现象二元化,忽略了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问题。而在今天,“专制”论不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它还导致了一种非常僵化的历史想象,这种历史想象在今天大量的通俗电影、电视剧和小说里又进一步地得到强化,成为了当下认识历史的普遍意识。
做古代政治史研究的人很多,虽也做得很专门,但很少像甘怀真这样,有一种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其中,让人读后得到很多启发。
(本报记者 陈菁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