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解“对话”的真谛

2010-04-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韦禾 我有话说

已故的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Bohm)在其重要著作《论对话》(戴维・伯姆著,李・尼克编,王松涛译)中指出:“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

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论对话》,p.1)

这样的现实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在国家与民族层面,缺少对话与沟通的直接后果是战争,具体到每个个体,那些缺少倾诉对象与他人和亲人的理解的人最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和行为。层出不穷的恶性案件很多是由于无法沟通造成的。其实人们渴望沟通、渴望理解、渴望友谊,却不得其门而入,而“求沟通而不得其道,于是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困惑、沮丧;甚至干脆不再去寻求理解与信任,转而继续诉诸暴力与争斗”。(《论对话》,p.2)

可见,积极有效的对话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一剂良方。但实现真正的对话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戴维・伯姆出现了―――“他通过自身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对话理论,即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社会所广泛推崇的‘伯姆对话’(BohmianDialogue)”。目前国外对对话理论的关注不断升温,国内学者也注意到对话的缺失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积极将对话理论引入国内,亟盼通过推广对话理论及其实践来改善社会、改革教育、优化人生。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对话・社会・教育”译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戴维・伯姆的《论对话》一书堪称对话理论的经典,它是迄今为止记录戴维・伯姆对话理论的最为详尽的著作,影响也最为深广。书中关于对话的一个关键性的定义是:“对话除了旨在探索我们的日常关系和交流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旨在从本质上来理解意识(conscious鄄ness)。”可以说,《论对话》一书为所有对开展对话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本实用指南;同时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探索对话理论,匡正对于对话的肤浅和错误的理解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全书的论述精彩纷呈,一步步将我们引入“对话”深处。英语的“对话”(Dialogue)一词源于希腊词“dialogos”。Logos的意思是“词”(theword),或者说它代表着“词的意义”(即meaningoftheword)。dia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因此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这样来理解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与对话相对立的词是“讨论、辩论”(discussion)。它与“percus鄄sion”(撞击、冲击)和“concussion”(撞击、震荡)具有相同的字根。它的真正含义是打破、分裂(breakthingsup)。当每个人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时,人们就通过讨论或辩论来进行分析,从而把种种观点各个击破。这样做显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们争来争去,目的都在于让自己的观点占上风乃至取胜。

对话则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它追求的结果是一赢俱赢。我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论对话》,p.6)“人人都是胜者”的概念,可以使我们摆脱无谓的争辩而去追求共识,或求同存异,戴维・伯姆的话揭示了对话的真谛。除《论对话》以外,“对话・社会・教育”译丛已出版的书还包括以下几本:《对话:变革之道》([美]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著,郭少文译)阐明了如何通过对话这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创建开放式的氛围,激发合作伙伴、团队或者群体组织中所蕴藏的集体智慧。《如何倾听,怎样沟通―――成人对话教育的原理与实践》([美]简・韦拉著,涂义才译)则讲述了大量的真实故事,有力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话在成人教育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间接感受成人教育的机会。《对话培训法―――理论与实务》([美]简・韦拉著,马忠虎等译)以民众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作者多年来培训各行业人员的亲身实践,细致、生动地阐释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成人培训方案以及这套方案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加]卡罗琳・希尔兹、马克・爱德华兹著,文彬译)集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于一体,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育领导与管理者、班主任、教师认识对话、应用对话和发展对话提供指南,特别是能够帮助他们在各种情境和多元社会中发展关系,促进理解,审视和解决学校场域中的冲突和矛盾。

(“对话・社会・教育”译丛,王松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