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历时4年,由张一兵先生主编,
“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同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常说常新的重大理论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历史地位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如《当代资本主义论》(李琮主编,1993)、《现代资本主义论》(陶大镛主编,199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社会主义新课题》(胡连生、杨玲,2000)、《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刘昀献,200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徐崇温,2004)、《当代资本主义新论》(靳辉明、罗文东,2005)等,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正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资本主义理解史》的出版为该领域的研究添了新砖新瓦。与上述提到的所有专著不同,此书选取了“资本主义理解史”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角度,从原始文献出发,全景与全程跟踪式地科学探究了经典作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形成,完整地梳理了全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上自马克思恩格斯,中间经过第二国际和列宁,一直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左派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长达160多年的思想演变史。
《资本主义理解史》在如下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新尝试:
一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站在社会历史和思想史真实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深度耕犁,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廓清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认识的地平。
二是从当代视角出发,通过对第二国际史料的历史钩沉和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经典文本的深层解读,重新审视了包括考茨基、伯恩斯坦、卢森堡、希法亭等人在内的理论地位,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第二国际作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典批判理论的完成并向现代批判理论过渡及现代批判理论开始分化的广阔图景,极大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理论空白。
三是完整再现了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俄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百年理解历程,深刻反思了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为历史起点、以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为现实指向、以“后斯大林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为余续的这一理论模式形成的独特境域以及它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茧化”的过程,特别是澄清了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四是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打破学科边界,第一次详细考察了以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厄内斯特・曼德尔、米歇尔・阿格利塔、阿兰・利比兹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左派经济学界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有效缝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间隙。
五是聚焦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维度,摆脱过去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通行的人物介绍的惯例,站在思想史的高度以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四大模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专题性研究,重构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历史逻辑,进一步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域。
六是努力占据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激进思潮的研究动态,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从容心态和高屋建瓴的开阔视野,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欧美一些重要的左派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性认识的重要内容,获得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最新锐的理论观点。
《资本主义理解史》一书与绝大多数前苏东学界和西方传统资本主义研究的范式与方法不同,它不是以简单的专题性观点罗列和报告为研究线索,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概念的他性借用、创造性生成和发展线索为思考中轴,进行一种思想史场景的重新建构,或者说叫马克思恩格斯的概念谱系的考古学研究。按照该书主编张一兵先生的看法,我们并不能直接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现场,只是根据文献中的细微变化和众多复杂的历史支援背景,拟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科学认识形成的可能性历史进程。这里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方法论自觉,这就是近年来张一兵先生提出的“构境论”思想。这一思想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构境”,另一个是“思想构境”。所谓“历史构境”指人的历史观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过去社会生活的主观重构,任何历史都是一种为“我们”所把捉的历史情境,但这种把捉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结构。所谓“思想构境”是指我们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研究者主体所背负的特定认知构架,无法完全消除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历史间距性,任何完全复原原初文本语境的企图都绝不可能,历史性的视域(作者与文本的原初意义场),始终是由读者激活已经死去的文本和文字而重新建构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重构的过程。《资本主义理解史》通过重新回归到思想史的历史进程中去透视不同资本主义理解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外部作用场域,重新激活了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