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苏儒:四九年的选择

2010-05-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庞? 我有话说

美籍华人作家沈宁的小说《刀口上的家族》,写的是他的外公,“蒋介石的文胆”陶希圣一家在风云波谲的20世纪的家族经历,作者的母亲和外婆也是书中的重要角色。而我看完这本书,久久回味的倒是其中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作者的父亲沈苏儒,也许因为我与这位翻译家有过那么一面之缘吧。

留下深刻印象的,还

是沈苏儒1949年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那次选择。

作者的母亲陶琴薰与沈苏儒相识于抗战时的重庆,同为中央大学外文系的高材生。身为蒋介石侍卫室将官之女的陶小姐,深深地被这个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男生所吸引。他不仅有美国电影明星那样英俊潇洒的外表,而且颇有组织能力,歌也唱得好,更重要的是,他很独立自强。他的学业得到过堂兄沈钧儒的资助,但从大学起,就靠帮人做文书,勤工俭学。这一对年轻人相恋、结合了。沈苏儒毕业后,先在美国新闻处当翻译,又到《新闻报》当新闻记者,参加过抗战胜利前后一些重大新闻的采访、报道。

1949年5月,蒋家王朝大势已去,陶希圣要跟着蒋介石去台湾,希望女儿、女婿随他一起走。但沈苏儒决定留在中国大陆。他说:“我在政治上一直中立,从没参加过任何政党……我崇尚自由主义,不支持国民党政权,也不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此前不久,他与岳父在中山陵散步时有过一场对话。那时,陶希圣对时局也是毫无信心。沈苏儒问他:南京守不住怎么办?他说,只有退守台湾。又问,如果台湾守不住,怎么办?他苦笑着背出孔子一句话:乘桴浮于海。沈苏儒听了,很受震动,说:他是国民党要员,尚不知前途如何,准备浮于海。我连国民党员都不是,跟着到台湾做什么?

陶希圣对女婿和女儿拒绝一同前往台湾,深感失望。陶琴薰是陶希圣唯一的爱女,他的理想,是把女儿培养成谢冰心那样的女教授、名作家。陶琴薰对父亲感情也很深,从小跟着他走南闯北,吃了不少苦。但刚刚结婚三年的陶琴薰,对自己的丈夫坚信不疑,是去是留完全取决于他的态度。她曾明确表示:沈留下,则留下;沈若走,跟着走;“生死祸福,在所不计”。

陶希圣随蒋介石出走台湾,乘太康舰到了上海吴淞口复兴岛一带,心中仍对女儿改变主意抱有一丝幻想。他出人意料地请求蒋介石稍停兵舰,再次给陶琴薰发出电报,并派出一只小汽艇接陶琴薰至吴淞口会合,试图再一次说服他们。多年以后,他们的长子沈宁回忆起这一幕:

“外公身居要职数十年,罕见为私谋便利。吴淞口这一次是大大地破例。而蒋先生竟然准许了外公的请求,十万火急之中,停下兵舰,专门等候一个普通少妇的妈妈。无论怎样愁肠寸断,妈妈还是决意留在上海。外公不得不忍痛远行了……(沈宁:《我心中的妈妈》)”

沈苏儒决定留下,固然有要照顾年迈父母的现实考虑,但对国民党的失望,对一个新生政权的向往,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