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冯友兰(1895-1990)、张岱年(1909-2004)、朱伯?(1923-2007)三先生相继去世,学术界突然发觉,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进入了“后大师时代”。“后大师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
陈来在书中讲述了他在北大燕园的问学经历,对恩师冯友兰、张岱年以及前辈朱伯?、陈荣捷等先生的风采和对自己的教导、帮助有翔实的记述,也回忆了与著名学者邓艾民、邓广铭、周一良、杜维明、傅伟勋等人的交谊。整书娓娓道来,真情灌注,读来倍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泰山乔岳”般的大师们的距离。
陈来先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张岱年,字季同,一字宇同,著名哲学家张申府之弟。1936年,27岁的张先生写成《中国哲学大纲》一书,建立了“中国哲学体系问题研究的典范”。1939-1944年间,张先生写成“天人五论”(《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构筑了“分析的唯物论”。1957年,张先生发表论文“中国古代哲学若干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将逻辑分析法应用于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研究,“提供了研究中国哲学的最重要的方法典范”。(《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冯友兰先生一起,张岱年先生被公认为20世纪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最有威望与成就的大师。
陈来先生说,张岱年先生治学与教人,一主太史公(司马迁)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他个人从张先生所得全部训练,亦可以归结为这八个字。意思是说,读古人书要仔细体会其原意,并用“解析”的方法加以严谨的分析、表达。(《岂弟君子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作者进一步把这一方法表述为以下几点:(1)好学:“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2)新:“作论文要有新见解”;(3)精细:“学有中心,一专多能”;“代表著作要细读”;(4)勤:“常写文章”;(5)谨严:“戒穿凿,也要戒肤浅”;(6)自由、独立的思考;(7)“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前者指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者指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要进行分析,不要把任何一方当作不可分析的整体。(《追忆张岱年先生》)作者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博士论文《朱熹哲学研究》的写作,获得了“叙述异常完备、分析异常周到、考据异常精到”的评价(陈荣捷:《评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
第 | 1 | 2 | 页 |